近日,记者从四川银监局获悉,其下一步将进一步防范化解银行业机构风险,加大灾区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处置和呆账核销力度。
据悉,汶川地震后,四川银行业因灾新增587亿元不良贷款,截至目前,已减少313.31亿元。
“下一步将从增加抵押资产、加快核销、加强回收力度以及扶持贷款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处理剩余的不良贷款。”四川银监局方面表示。
另一方面,在加大力度处置原有不良贷款同时,又要防止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生新的不良,其中农房重建是目前监管部门着力关注领域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末,四川省农房重建(不含困难农户)不良贷款23602户,余额59321万元,不良率5.94%。
“适当下放呆账核销权限” 身处重灾区的绵阳市商业银行(下称:绵阳商行)一度遭受重创,其化解不良贷款任务迫在眉睫。
汶川地震后,该行不良贷款余额由0.75亿元上升至3.16亿元,不良贷款率由当年年初的1.93%上升至7.45%,资本充足率由9.03%下降到7.69%,拨备覆盖率从121.78%下降到60.27%。
“7.69%的资本充足率在当时可以说是属于全国最低水平,也低于8%的监管底线了。”绵阳商行一位高层曾对记者说,而不良贷款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企业、个人因灾受到了损失而造成。
该人士表示,对于数量剧增的不良贷款,倘若属受灾非常严重的企业贷款,只能依靠银行的后续经营利润来核销。目前已经核销近5000万元,但还有部分贷款尚在观察是否需要进行核销。
其次则是重视转化企业灾后不良贷款工作,采取注入新贷款、调低贷款利率及帮助联系购销结算等措施帮助企业恢复生产,以此来促进企业贷款形态的转化。
“主要经营建材、水泥、化工的银河建化集团,原来在绵阳商行有1600万元的贷款,在其遭受损失后,我们仍向其投放贷款980万元,支持它在较短时间内顺利恢复生产经营,最后它们也按时支付了贷款本息。”上述绵阳商行人士说。
此外,对受灾短时间无法归还贷款的客户,绵阳商行决定做贷款利息优惠、不作不良贷款认定。仅在2009年其就给予8户贷款客户减免优惠,减免利息共计1190万元。
截至2009年底,该行资本充足率已恢复到11.30%,不良贷款率为2.52%,拨备覆盖率为151.28%。
四川银监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大灾区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处置和呆账核销力度,针对地震形成不良贷款和呆账的特点,适当下放呆账核销权限,做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应核尽核”。
“对灾区银行业机构在坚守风险监管底线的前提下,对相关监管指标视机构具体情况继续予以适度放宽:在保持流动性充足不出现支付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灾区地方法人机构的存贷款比例限制。” 四川银监局方面表示。
同时,对因灾形成的不良贷款和恢复重建贷款实行区别对待单独统计和考核,合理设置监管容忍度。
成都农商行执行董事兼董事会秘书黄强表示,以农房重建贷款为例,成都农商行进行专项统计、专项考核、专项监督,对灾区农村信用社的年度考核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分级建立信贷支持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专项考评办法。
加强农房重建贷款管理 化解原有风险同时,也要防止新的风险发生。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末,四川省银行业机构已向62.84万户农户,发放住房重建贷款143.27亿元,分别完成计划投放户数和金额(计划向51.2万户投放112.74亿元贷款)的122.73%、127.08%。
特别是灾区农村信用社挑起了大梁,共向58.92万户农户发放农房重建贷款131.63亿元,分别占银行业机构农房重建贷款户数和金额的93.76%、91.88%。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了2万多户的农户重建贷款,贷款余额是10多亿元,占了成都市本地农房重建贷款的97%。”黄强对记者说。
虽然银行业对农房重建支持力度相当大,但是其中所潜藏的风险也应被重视。
截至2010年3月末,四川省农房重建(不含困难农户)不良贷款23602户,余额59321万元,不良率5.94%。四川省农房重建贷款10.79万户出现欠息,欠息金额为8464.39万元。
北川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农房重建贷款的期限都是3至5年,利率一般执行的是基准利率。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良贷款以及欠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农房通过贷款建好后,由于产业重建尚未完成,因此有部分人并未获得稳定收入来源。其次,政府会对部分困难户进行贷款贴息,没有获得贴息的农户在观念上转不过来,不愿意偿还利息。
“我们绝大部分的农户重建贷款都是和各地政府成立的农村产权担保公司合作,由他们为农房重建提供担保,所以出现不良贷款的数量很少。”黄强说,但其他地方就未必能有这样的合作模式。 四川银监局方面表示,下一步将督促银行业机构对农房重建贷款加强管理,同时向四川省政府汇报反映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灾区政府帮助银行业机构清收贷款,并将贷款清收责任纳入基层政府目标考核。
上述北川地区银行业人士则表示,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扶持的产业财政补贴,尽快解决农户收入来源问题。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