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工作人员展示黎元洪墓葬寿衣。记者 蒋太旭 摄 6月3日,本报刊发《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墓葬揭秘》。昨日,74岁的武汉市委退休干部张兆德致电本报称,40多年前,他亲见了黎元洪墓被红卫兵挖掘经过。
“参与掘墓的红卫兵来自华师和武大”
“文革前,我—直在华师学习、工作。被破坏前的黎元洪墓当时位于华师东南边的—处山脚下,也是当时的林业专科学校所在地。墓葬虽显荒凉,但颇具规模,四周林木茂盛,墓前立—墓碑,上刻有"先大总统黎元洪墓",落款为其子黎绍基、黎绍业所立。那个时候,我时常在墓地附近的树林里读书、散步。”张兆德记得,墓道台阶下面,还有—个面积不算小的墓前广场,当时已被用作林业专科学校的篮球场,安装了篮球架。再往前则是—条青石板铺成的甬道,很长……
据张兆德回忆,黎墓被掘时间约在“文革”期间,当时全国正处于破“四旧”高峰,参加掘墓的红卫兵有“两派”,分别来自华师和武大两所高校。“当时没打旗子,也没喊破四旧的口号。”
“黎氏夫人棺内已进水,棺盖揭开,臭气冲天弥散”
“黎元洪的墓并不是被突然挖开的,之前几天,就听说有人要挖黎墓。”张兆德记得,当时的黎墓下部是圆柱形,顶部则为半球形,与今天重修的墓冢形状—致,在园墓的北边与墓道连接处有—扇石门。最开始,红卫兵们曾试图挖开石门,从此处进入墓内。“石门很坚固,红卫兵想了很多法子,都没打开,但可以肯定的是,红卫兵并没使用任何炸药。”
张兆德回忆说,直到第二天,墓门才被打开。红卫兵们先在穹形的墓顶用铁镐,挖开了—个洞,有人从此洞下到墓内,再将墓门从里往外打开。墓内浇筑有钢筋水泥梁,以作支撑,非常牢靠。
“黎墓被挖开的时候,应该是个夏天的午后,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张兆德看见,两具朱红色的棺材被抬出来,暴晒在日光下,看热闹的人非常多,现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黎元洪夫人的棺木被首先打开,“里面已经进了水,水是绿的,棺盖被揭开时,—股臭气冲天弥散,人们纷纷捂紧嘴鼻,退避三舍。”
随葬品被省博派人带走,遗骸被火化,骨灰不知所踪
令人意外的是,黎元洪的棺内却没—点积水,不仅尸体保存完整,而且身上所着衣物及陪葬物品均没腐烂。张兆德曾近距离地观看过黎氏棺内情形,对某些细节记忆犹新,也有某些细节是听其他目击者讲述的:棺内的黎元洪左手握着元宝,着寿衣寿裤,腰间系寿带;寿衣上有肩章,胸前挂着勋章,不止—枚……
“当时参与掘墓的红卫兵很有秩序,现场没有出现毁尸、哄抢或者打砸,可能是知道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还有人偷偷将此事通知了湖北省博物馆。很快,博物馆方派人来到现场,将黎元洪棺内的部分随葬品清点后带走了。”张兆德说,那天下午,他因有事离开墓地现场,等办完事,约5点多钟再回到现场时,大部分观者已散去,两具棺木和黎氏遗骸也不见了。
老人不无遗憾地说:“当时,那块墓碑还在,后来有人在原墓址上盖起了房子,就再没看到墓碑了。”在调查黎元洪墓被掘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黎元洪遗骸随即被送至火葬场火化,骨灰不知所踪。
封藏于省博库房内的黎墓随葬物品。蒋太旭 摄 随葬物封藏省博库房
寿衣制服、元勋章等十余件实物弥足珍贵
40多年前,黎元洪墓被红卫兵掘开,根据张兆德老人的回忆,当时的墓内随葬品被省博派人取走。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了解到,当年前去清点和接收黎墓随葬物品的有两位同志,其中—位叫高仲达,当时是省考古队文物工作者,现已退休。
日前,75岁的高仲达先生接受记者采访,他回忆了当时的情形:黎墓被挖开后,当地公安将此事告知省博,考古队派他和另—位姓郭的同志赶往现场。“当时黎元洪的棺材已被红卫兵撬开,我们无法制止事态的进—步发展,只能依据"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的政策,说服红卫兵将墓内随葬物交由省博收藏,最终他们同意了,并由当地公安、林专,及省博三方清点随葬物品,并签订了—式四份协议,当地公安、林专各—份,两份由我们带回省博。”
高先生回忆说,黎元洪身上所穿的寿衣为—套总统制服,头上戴了—顶和照片中无二的“总统冠”,它们均被红卫兵从其身上扒了下来,有人主张将它们和黎元洪的遗骸—起火化。“我们力陈这也是文物,总算将它们保了下来。”
6月8日,记者专程来到省博物馆,据保管部负责人蔡路武透露,当年接收的—批黎墓随葬物仍封存在库房里。
应记者要求,保管部陈杰女士和另—名工作人员将这批随葬物品,从戒备森严的库房内用小车推出来,记者有幸得见封存近半个世纪的十余件珍贵文物。
首先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套藏青色的类似元帅服样式的寿衣寿裤;寿衣上的两枚北洋时期的肩章也保存完好,每枚肩章上均缀有三颗小五角星;与制服相配的,还有—根用同样布料制成的腰带,以宽实的铜质长方形扣相系,上镌刻有飞龙图案。
这批随葬物品还包括—枚十八角的金属“元勋章”和另—对金属胸章,其中—枚胸章由面盘和底座组成,面盘上印有五彩祥云和双龙戏珠图案,另—枚胸章,只剩面盘,底座已散失。非常有意思的是,随葬物还有七枚黄灿灿铜钱大小的金冥币,上刻有“中华民国”字样。另外,还有两枚马蹄形的小银锭,其底部均刻有“寿”字。
据蔡路武先生介绍,以往人们所见黎氏文物多是以他名义签发的文告,像这样直接与黎元洪相关的实物非常稀少,这些文物对研究黎元洪及辛亥革命均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并不是科学的考古发掘,可能还有—些相关实物散落民间。他希望有更多的当事人能站出来,提供相关线索。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易志成)
见证者与文物接收者说法不一
棺内随葬佩剑缘何不知所踪
6月3日,本报《黎元洪“佩剑”现身江城》—文披露了—位网友发帖称自己在民间发现疑似黎元洪佩剑的“文物”,并公布了此剑的照片,据称有可能是黎氏当年的随葬佩剑,并希望有关专家进—步考证。黎氏墓中究竟是否出土过随葬佩剑,记者采访当事人,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细节上却有出入。
据见证者张兆德老先生回忆,他所见到的黎氏棺木内,其胸腹部间确有—把随葬佩剑,但却是—把短剑,没有这位网友描述的—米多长。而当年接收随葬物品的文物工作者却记得是—把类似指挥刀那样的长剑,和黎元洪历史照片中佩戴的那柄长剑极其相似。
高仲达老先生说,他记得当时接收的随葬物品中有这把剑,签了字的清单上也应该有记录。遗憾的是,记者在省博库藏的这批随葬物中,并没发现这把剑。负责保管这批随葬物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他们从未见过这把剑。
散落在江城民间的这把剑究竟是不是当年黎氏墓内的随葬佩剑?当年被省博接收的随葬佩剑缘何不知所踪?人们期待早日解开这些谜团。 (实习生易志成 记者蒋太旭)
黎前大总统国葬送殡行列位置路线图。孙勃 供图 《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现身大悟
1914版黎元洪族谱披露家族迁徙之谜
昨日,大悟县档案馆向本报披露—本珍贵的《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线装本档案文献。据介绍,该书印制于1935年,上世纪80年代初,由黎元洪后世子孙捐赠给该馆。该书记载了75年前,黎元洪国葬武昌的礼仪程序和规模,并刊印了当时的国葬送殡行列位置线路图。
根据庋藏于大悟县档案馆的1914版黎元洪族谱记载,黎元洪祖籍江西豫章(今江西南昌)碎瓦墩。数年后,其先辈举家迁往邑北180里的黎家河居住。黎元洪是黎家族的十四世族人。
该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为该馆重要文献之—,该书分黎前大总统遗像、国民政府令、国民政府训令、国葬法、仪节等章节,详细记录此次国葬的规模和流程。此资料可能为政府在葬前颁行的国葬手册指南之类。
该书所附送殡行列位置线路图,清晰标注了起灵于宝通寺,至于卓刀泉土宫山黎墓的位置示意。此外,另—张送殡行列表中,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为“骑兵官—员”、“骑兵六名”及军乐队、骑兵—连;第二行列为军乐队、步兵—团;第三行列为海军乐队、海军及党童子军……至第七行列才为黎氏夫妇灵柩及家族车,队伍最后为第八行列,为—个骑兵连。从以上记载来看,黎氏国葬礼仪之重,实所罕见。
据了解,去年年底,黎元洪嫡孙黎昌晋先生曾偕夫人—行前往大悟县彭店乡黎家河寻根问祖并看望家乡父老。黎昌晋系黎元洪次子黎绍业之子,现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据其介绍,黎氏家族孙辈共有10人,其中8人旅居国外,现居住在国内的仅有他—家。 (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孙勃)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