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康教授的植物基因研究备受各界重视,他率领30多位研究员团队,积极进行各项研究计划。 (美国《世界日报》∕陈良珏摄影)
朱健康与他的研究生。 (美国《世界日报》∕陈良珏摄影) 中新网6月11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英雄不问出身低”,华人朱健康就是典型的实例。他从一名每日挑粪割草的农家子弟,甚至历经大学“重考”的挫折,如今能摇身一变,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士,一部分要归功于“老师”。
求学路上贵人多 朱健康表示,“第一次”很重要,这包括第一位带你入门的老师。他记得小学一年级来了一位外地来的桂老师,在老师耐心教导下,朱健康学会了汉语拼字,不仅学会,还学得不错,打定了良好的中文基础,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还有一位教化学的“冯”老师,不仅上课讲得好,还常常鼓励学生,给予机会,学生们受益良多。由于大伙乡音很重,因此都喊他“风”老师。
朱健康自认不是太聪明,求学的路途中,遇上不少贵人,多数皆是“老师”。一位会教书的老师,不仅是传达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对专业有独到的见解,才能受到学生的回响,而“学校教育”也对孩子的人生,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人生哲学是“只要努力,量力而为,知道自己的底线,进而不断自我突破”,就能按步就班,持续将潜力发挥极限。
朱健康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机会帮助中国偏僻地区的教育,不只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他回忆家乡的农村教育,不少学子碍于后天条件,无法好好接受教育,这就是没有将人的“潜力”表现出来。
中国海归是趋势 朱健康谈起现今最“夯”的中国海归,认为这是时代趋势,代表的不仅是“机会”,对研究员而言,也是一笔庞大的“经费”。
过去中国学生不断前往美国深造,主因是美国先天研究条件优渥、知识充沛,如今中国起飞,发展空间、学生资源广阔,也无西方语言文化隔阂,不仅在管理、人际关系层面,皆有助生涯发展。
朱健康说,如果他现在仍是留学生,毕业后一定返国,呼吁年轻人万不可为了绿卡身份,徘徊犹豫,反而错失良机。现今国内也可从事博士后独立研究,不仅经费充裕,环境更不比美国差。
研究问题别狭隘 他发现部分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埋首苦读”,虽然耗费了数十小时躲在图书馆里,表面上看似很用功,事实上却“不求甚解”,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率”,灵活学习。
朱健康说,读书跟做研究的道理雷同,重质不重量,而挑选的研究问题,也不该太狭隘,不但要自身感兴趣,还需从一个重要性、突破性的“大问题”中着手,广为搜集相关的领域,才找出解决方法,更有意义。
至于如何才能在研究领域上发光发热,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朱健康则表示,并不了解整个选拔过程,但他相信,除了过去研究经验的累积外,也需走出实验室,接触同行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参与研讨会,才能精益求精。(陈良珏)
(责任编辑: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