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11日电 (记者 应妮)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11日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开展。
此次展览分为“传承文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成果”、“楮墨芸香——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品”、“完善典藏——推荐第三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介绍”、“永驻书魂——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巡礼”、“任重道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未来的发展”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古籍保护成就。
展品来自86家各个系统收藏单位,数量为300余件,展览珍品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文献、宋元善本、明清善本、明清稿抄本、佛教典籍、舆图、拓本钤印本、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西文善本等单元。
展览第一次大规模入选和展示古旧舆图,有十八件珍贵的古代地图珍品与公众见面。西文善本第一次作为国家珍贵古籍进行展示。作为其代表,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他文字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了《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和《金言集》两种西文善本。
记者在展厅还看到一个有趣的安排:来自西泠印社、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等处的十三卷雷锋塔经共置一处,有真有假,供观众辨识。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研究馆员李济宁表示,雷锋塔经是宋开宝八年的刻本,当时雕版印刷技术刚开始大规模使用,因此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印刷术有重要实物证据;但民国年间多有书贾仿制。这次特意设置雷锋塔经专题展示,也是希望组织讨论一辨真伪,为甄别鉴定工作确定相应的标准。他透露展柜中来自安徽省博物馆的一件雷锋塔经是伪作,仅凭肉眼无法辨识,但通过仪器可见着墨是浮在纸纤维上的。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表示,三年来,经过三批评审,有9859部古籍入选或推荐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0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或被推荐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展开;一支古籍工作的人才队伍初步建立起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国家级古籍保护试验室已经初具规模;在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同时,还开展了古籍影印、数字化、缩微复制等再生性保护,特别是继“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后,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也已全面铺开。近一年来,为使珍贵古籍安全传承,文化部命名了首批12家国家级修复中心,并开始实施文献修复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西藏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启动,并希望以此带动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全面保护;《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稳步推进。
据悉,展览于6月11日至7月12日期间免费对公众开放。
(责任编辑:刘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