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阔别七年之久的日本“隼鸟”号即将返回地球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6月14日08:56
即将返回地球的“隼鸟”号(资料图片)

  中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记者费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54分报道看,日本正在期待一位航天英雄返回家园,这个航天英雄不是航天员,而是在太空历险7年之久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北京时间昨晚(13日)9点50分,“隼鸟”号进入地球大气层,随后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的沙漠地带。值得一提的是,在“隼鸟”号的密封舱内可能装有小行星的岩石,而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月球之外的天体岩石样本带回地球,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小行星之间的往返旅行。

  7年前,“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随火箭升空,并于2年后,也就是在2005年到达目的地—“丝川”小行星。“隼鸟”号探测器曾两次在小行星上着陆,并成功测算了这颗行星的形状。目前,太阳系内小行星的数目大约有50万。而日本人为何偏偏钟爱于这颗叫做"丝川"的小行星,这其中的原因何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颗遥远而又陌生的神秘天体:

  “丝川”小行星,是日本为了纪念本国的航天业开拓者、曾发射日本第一枚小型火箭的已故丝川英夫博士的姓命名的。小行星的外形如马铃薯,长约540米,宽约300米,体积较小。“丝川”小行星距离地球3亿公里,探测器到达小行星需要绕太阳两周,飞行20亿公里,如此遥远的距离,探测器抵达的精确度类似于从东京击落巴西的一只苍蝇。专家认为,由于“丝川”小行星不受地壳变动的影响,有可能通过它的岩石探明约45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的情景。因此“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七年前发射升空,就是为了探索太阳系诞生之谜。

  从200年前的19世纪,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小行星开始,人类探索小行星的脚步从未停止。截至目前,已有7000多颗小行星被人类发现,而且这一数字仍以每年几百颗的速度增长。为什么地球对于这些行星的兴趣这么大?昨天专门从事小行星物理观测研究的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王晓彬博士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费磊专访。

  王晓彬:老百姓都很关心我们的地球,我们地球以前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有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将来又会怎么样,宇宙中有没有类似的地球也有生命的存在?这也就是国际上的各个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行星、培养一系列小行星的原因之一,被普遍接受的行星演化理论认为,小行星实际上就是当时形成行星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行星子,它经过了46亿年的演化,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小行星,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行星上一定会包含有当时行星形成时期的信息。 受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邀请,王晓彬博士这次利用2.4米望远镜对“隼鸟”号的返回进行观测。他告诉我们,目前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都在开展近地小行星研究,而通常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王晓彬:我们现在观测小行星一方面是在地面上用望远镜通过它的光度还有风光来观测他,还有雷达来观测他,这些都是离得比较远的间接观测它的手段。更直接的就是空间计划,像NASA、像国外欧洲航天局,还有日本的航空局,发送了飞行器到小行星的周围去,有的是离的很近的距离,用各种各样的探测器去观测它。日本“隼鸟”号做得更近,它直接从小行星上拿到了它上面的物质,我们在地球上就可以非常精确地测出样本里所含的各种成份。

  耗资1亿3800万美元,飞行50亿公里,“隼鸟”号这次历时七年的探测之旅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一直在观测"隼鸟"号运行轨迹的王晓彬博士认为,最大的科研价值就在于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

  王晓彬:“隼鸟”号2005年就已经接近了小行星目标,在它周围绕了将近三个月,它已经取得了很多除了样本以外的一些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已经在上一次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六篇文章了,它确认了这颗小行星是碎石堆结构,它是由很多小的石头靠引力凝聚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很多年以来,大家理论都是说,小行星是碎石堆结构,但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它现在把它证明了,最直接的一些成果就是样本,一定是会在明年7月份我们开的ACM小行星慧星和流星的国际研讨会上会展示它的这些成果。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