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捐资助学遭遇诚信危机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6月17日07:16
  奔波街头的辍学儿童。 CFP

  本报记者 潘从武

  “这个不孝之子,我这还好好地活着呢,怎么就对人家说我不在世了呢!”这话出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名大学生的父亲之口。

  这名在校大学生为了能享受到一项扶贫济困捐助资金,竟然对捐资单位谎称自己父亲病亡、家庭困难。捐资单位在发放善款前去被资助学生家里走访核查,没想到开门迎接工作人员的居然就是这名学生“已经病亡”的父亲,这番情景让核查人员哭笑不得,继而取消了这名学生的受捐资格。

  6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基金会副主任傅冬燕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感慨不已。

  面对在开展捐资助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学生及学生家长骗取助学资金或多头享受资助的不公平现象,宁夏关工委相关负责人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对捐资助学行为予以规范,使其良性发展。

  捐资助学遭遇诚信缺乏尴尬

  宁夏回族自治区关工委副主任、关工委基金会主任高竖琴告诉《法制日报》记者,10年来,宁夏关工委基金会共募集到善款1500万元,先后使5000余名大中小学校的贫困学子重返课堂,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随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宁夏全区更多的寒门学子享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圆了他们的求学梦。但是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由于一些人的不诚实,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失去就学机会,这让工作人员难以容忍。

  在一次捐资助学的寻访调查中,一名列入受助名单的女生将前来调查核实情况的傅冬燕一行,领到了一个破旧不堪被遗弃许久的旧屋,谎称这是她的家。望着毫无人气的房间,傅冬燕提出要看看这名女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名女生跑到离这间破屋不远,虽算不得豪宅,但也颇具规模的所谓邻居家取来了通知书。面对为何把自己的通知书放在别人家的质问,这名女生难以自圆其说。

  在调查一名男生家境时,因为不知其家在何处,调查人员打电话请家长前来引路。没曾想这位“贫困生”的父亲竟骑着崭新的摩托车,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带到了刚建不久的新房前。看着眼前的一切,傅冬燕好不纳闷:明明不是贫困生,为何谎称贫困骗取捐助款项?为了解真实情况,傅冬燕耐着性子与对方拉起家常,闲聊中“顺嘴”问道:“你这房好像是新建的?”这名“贫困生”的父亲很得意地答道:“是啊,原本打算这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就盖了新房准备给他娶媳妇,现在考上了只好让他上大学。”

  让傅冬燕气愤不平的事还不止这些,她给《法制日报》记者细细讲起了在扶贫助学路上所经历的件件尴尬事。

  在“百名学子上大学”捐助活动中,经宁夏全区内各大中院校推荐,关工委基金会收到了100名需要受助新生的名单,为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和浪费,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不顾年纪大、体弱多病的不便,坐着长途客车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这些受助生的家中一一核实。结果发现,核实的80名学生中,有19名学生在申请这个救助款项前已享受了其他项目的救助,重复比例占到调查数的23.8%,申请到的救助款少则几千元,多则近万元。

  “一名被查出重复享受捐助的女生竟辩解道,另一笔捐助款是她妈妈领的,她不知道。领来的钱要用在自己身上,怎能说不知道?”这名女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让傅冬燕哭笑不得。

  宁夏关工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让人气愤的一件事是:一名高中毕业即将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申请了多份捐资助学申请,结果都得到了获准。最后,在去学校报到前,这名学生竟然先后共计获得了近3万元的高额捐助资金。

  捐资助学资金使用随意性大

  除去骗取、多领资助的问题外,助学资金挪作它用、审批随意等情况也很严重。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前往宁夏某县一春蕾班了解助学资金的发放使用情况时,却发现春蕾班所在的学校竟然将专项助学资金挪作它用,并没有分发给受助女童,经多次交涉,校方才予以纠正并补发。

  还有一次,宁夏回族自治区关工委经过慎重选择,决定将一笔万元捐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宁夏石嘴山市一偏远学校的数名贫困儿童完成学业。在捐助仪式上,这所学校的领导提出,这笔捐助资金要由学校来负责管理和发放。但是按照捐资方的要求,捐助资金必须由当地的关工委代管和发放。闻听此言,这名校方负责人竟然不屑地说:“那就算了,我们学校不参与这次捐助活动了,这一万元我们不要了。”

  宁夏关工委工作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选择受助学生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基层单位随意推荐,不严格审查,盖章十分随意。“公章碗口大,不如熟人一句话”,有个别领导私下将受助待遇指定给自己亲朋好友的子女享受。这些都使得很多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捐资助学的机会和信息,本应该受资助的却得不到救助。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不诚信不仅让宁夏全区内的慈善工作者寒心,也让不少前来捐助的爱心人士心存疑虑。不久前,宁夏关工委的工作人员陪同一名港商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进行捐资助学调查,在听了一名贫困生声泪俱下的演讲后,这名港商决定捐资助学。由于不放心将善款交由地方发放,港商选择在其所住的宾馆公开发放善款。消息一经传开,12.6万元助学金即被“一抢而空”。而在领到善款的学生中,真正的贫困生微乎其微,多数是家住县城的非贫困生。望着浑然不知被骗的港商,宁夏关工委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汗颜。

  立法遏制捐助当中种种弊端

  对于那种经济状况良好,却故意骗取助学捐款的行为,傅冬燕将其称之为“针尖上削铁,麦芒上砍柴”。

  傅冬燕说,尽管还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滞后、企业捐赠积极性不高、慈善机构发展不完善等许多问题,但是像这样狭隘自私、不讲诚信的行为才是妨碍慈善事业和捐资助学的“绊脚石”。她说,受助人不讲诚信和慈善机构资金运作不透明的丑闻不时被曝光的事实,使人们对自己的捐款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合理使用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进而影响到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款积极性。

  对于确是贫困而重复申领助学捐款的学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关工委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与现行捐助项目不够细化有关。就捐资助学而言,大部分捐款主要用于解决贫困生的学费,而对有些贫困生来说,即使解决了学费,但基本的生活费用仍难有保障,勤工助学的收入迫使他们节衣缩食,长期营养不良威胁到他们的健康和学业的顺利完成。出于下策,他们才采取了多头申领的违规之举。

  对此,高竖琴认为,在加强学生及家长的诚信教育和不断提高慈善机构公信力的同时,对善款的使用应该实行统一的建档管理,避免重复管理和多重受助的情况发生。作为学校、地方政府等推荐救助学生的机构和工作人员,也要讲诚信,不能“任人唯亲”,将不该享受捐助的名单提供给慈善机构,千万莫因“不诚信”而挡了捐资助学的道路。

  目前,宁夏全区内实施的助学工程项目达10余项,高竖琴建议,针对目前国内各地捐助资金项目较多但却多头管理、受助对象的选择大都是由施助方独立审核,没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审核的现状,应该从国家层面对捐资助学进行立法规范,特别应对助学资金的来源、管理、使用、审批以及受助者的选择范围、审查等进行明确规范,应明确将捐助资金统一交由一个部门或组织来管理,最好选聘真正热爱这项事业、责任心强的同志负责此项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协助监督审核,以避免重复资助现象发生。此外,还要规定对捐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核查,以免发生捐助资金落实不到位甚至被挪用的现象发生。

  本报银川6月16日电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