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何春中)6月10日,本报刊发《一团伙涉嫌制造高考枪手跨省替考》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6月18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侦支队的3名办案人员来到中国青年报社了解相关情况,本报记者已将部分证据提交给警方。
当天下午,中国青年报记者将“高考枪手”案组织者之一“许老师”的两个手机号码“139420961××”(辽宁大连卡号)、“153112388××”(北京卡号),以及另一位接头人李华(化名)的手机号“158115895××”提交给海淀警方。
海淀警方还记录下了“高考枪手”案组织者在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梦溪宾馆3次测试的具体时间和房间号以及相关的车号。
《一团伙涉嫌制造高考枪手跨省替考》的报道发出后,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在内的数百家媒体进行转载或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此后,记者多次拨打“许老师”和李华的手机,但他们的手机均显示关机。
针对本报报道的这起“高考枪手”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央视特约评论员王锡锌日前在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时表示,像这种直接的替考形式,在手段和形式上是非常低级的、原始的。但这种低级的、原始的替考却在今天还有市场,而且可以以一个地方为中心,辐射到很多地方。如果没有一系列的人在里面运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后面一定是在利益链条之外,还有一种监管的权力参与其中。这种情形本质上是高考中的某种腐败,因为它是金钱、权力和考试规则之间的较量。
王锡锌指出,舞弊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不公平,就像足球赛,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规则的公正、公平,且人人都要遵守。高考舞弊的危害有三个层面:第一,舞弊行为会侵害那些常年累月刻苦学习、遵守游戏规则的参与者;第二,它带来的是对考试规则甚至高考制度的公平性的一种冲击和挑战;第三,可能还涉及社会心理。在中国,很多人从底层能够获取某种希望和机会的途径,可能就是高考,高考至少是很重要的阶层流动途径之一。如果我们发现这里面不仅有一般的考生作弊,而且还有里应外合的舞弊,心理底线就可能受到挑战。
王锡锌还强调,那些被替考的、替考的,还有周围旁观知道这个事情真相的学生,在走入社会的起步阶段,在高考这个重要的环节就面临、目睹这种情形,他们将来的整个心理成长可能存在问题。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