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女子带瘫痪父亲出嫁 十二岁砖窑做苦工养家(图)

来源:三晋都市报
2010年06月21日09:54

  灵丘孝女带瘫父出嫁

  一个“80后”女子,用瘦弱的双肩和坚韧的性格为我们诠释了大孝的真义。随着6月20日“父亲节”的到来,我们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你听,相信你一定会被故事的主人公——这个叫张玉清的27岁女子深深感动。

  6月17日。灵丘县白崖台乡东长城村。

  初夏的阳光照在一处农家小院里,几畦蔬菜疯长着。张培毅悠闲地坐在轮椅上在大门洞里乘凉。屋内,瘦小精干的张玉清利索地收拾着屋子,嘴角不时浮上浅浅的笑容。

  如果不提过往,你很难从他们身上看到磨难的影子。然而当话匣子打开,我渐渐动容——不光是为玉清和父亲相依为命“求生”的故事,更为玉清笑着流泪的表情。

  下煤矿父被砸瘫痪 生活难母抛夫别女

  1988年阴历四月初一,大同四老沟一个体煤矿的井下传来呼救声:“不好啦!冒顶啦!快来救人啊!”

  此时的张培毅被一块重几百斤的巨石压了个正着。他蜷曲着身子,腰和腿的剧痛刺激着他的神经,让他清醒。

  这天,张培毅到这个小煤矿下井刚刚两个月。因为在村里盖了新房,这个退伍军人怀揣着让妻女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来到井下。

  等待救援的张培毅并没有把结果想得太糟。“可能只是骨折,好了以后就能重新站起来。”他这样安慰自己。妻子和6岁的女儿清清的身影浮现在他的眼前。

  当日,张培毅被送到大同矿区第二医院救治。医生告诉他,胸10到11椎骨折,情况不容乐观。在等待手术的20多天里,虽然双下肢已经没了感觉,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使他勇气倍增。“手术后就好了,肯定能好。”他想。

  手术时,当麻醉剂一点点混进血液里,他突然听到了主治医生和麻醉师的对话。“这后生不行了,这辈子肯定站不起来了!”声音空灵悠远,张培毅甚至连绝望的情绪都来不及流露,眼前一片黑暗。

  手术果然没有成效。虽是千万个不愿意,张培毅终将接受瘫痪的现实。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张培毅被转往北京武警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继续治疗。两年多的时间里,妻子和女儿被接到北京共同生活,妻子照顾着他的日常起居,女儿清清在北京上了一所小学。

  时间一长,小煤矿的老板无力负担张培毅的治疗费用,欠了医院不少钱,双方为此还打起了官司。医院住不下去了,1991年1月,一家三口回到了灵丘县东长城村。

  治疗期间,张培毅常和妻子念叨:“我瘫了,日后也没办法照顾你们,你想你的办法去吧。”但妻子说:“咋也要伺候你。”这让张培毅说不出的感动,患难见真情啊!

  但残酷的现实刺激着这个30多岁的女人。上有70岁的老婆婆,下有8岁的幼女,中间又是个瘫痪丈夫,这日子怎么过啊!她开始回避。先是频繁地走亲戚,后来就是半年半年地见不到人。

  一天,她终于回来了,带着县法院的人。她把丈夫起诉到了法院,要求离婚。玉清没有见妈妈的面,连求她留下的念头也没有。法院的人问她:“你愿意跟你爸还是你妈?”玉清毫不犹豫地说:“跟我爸!”

  就这样,妻子在一片谴责声中走了,多年不返。

  十二岁砖窑做苦工 稚嫩肩挑起家中担

  妻子一走,家散了,但日子还得继续。

  当和玉清一样大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为“六一”节得不到想要的礼物哭闹时,十几岁的玉清已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她洗衣、做饭、做家务、照顾父亲吃喝拉撒、拾柴禾、捡菜叶……她不懂得什么是抱怨,只知道她是父亲的依靠。

  当时,玉清还在村里读小学。去学校时,爸爸就暂由年迈的奶奶照顾,放学回家,把书包扔下,玉清就踩着小板凳在灶台前忙活。家里没地,口粮自然是问题。“那时吃的米面都是亲戚接济的,得精打细算地吃,一顿吃个半饱,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四季吃的菜都是土豆,春夏天还好,去地里刨点野菜,饭桌上才能见到点儿绿色。”在张家,一天两顿饭的习惯延续至今。

  最苦的日子是玉清十二三岁时。那时,村里的小学撤了,要想上初中就得到2.5公里以外的乡里。奶奶身体不好,爸爸离不开人照顾,玉清无奈辍学回家。面对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小卖部也不给赊账的窘境,玉清只能想办法出去挣钱。一个亲戚在村外开了一处砖窑,同意玉清去那里帮忙。每天早上5时许,玉清安顿好父亲后就去砖窑打工。她干的工作是翻砖和码砖,一早上,她得翻动几万块砖,这个成人都感觉吃力的活,一个12岁的女孩一干就是两年。稚嫩的小手磨出了血泡,结成厚厚的老茧,身上蹭破皮更是家常便饭。每天十几块钱的工资勉强可以维持家用。可父亲却显得更沉默了。

  自从母亲走后,父亲一直情绪低落,可他从来不跟玉清发火,只是把烦愁都闷在心里。玉清可能读不懂父亲的心情,但她能看懂父亲的脸色。玉清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不会讲笑话,父亲心情不好时,她就静静地陪父亲坐着,拉拉家常。

  我们可以体会到张培毅处在怎样一种状态中。一个大老爷们,瘫着不能动,原本该自己扛的生活压力转嫁到十几岁的女儿身上。他看着这个弱小的身影忙里忙外,该是怎样地心疼和自责。了却生命的想法曾多次在他脑中闪现,所以那时他时常问玉清:“哪一天要是爸爸死了,你想爸不?”玉清劝他:“爸,你老说这些干啥,这不活得好好的吗?”

  为了让父亲走出情绪低谷,玉清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打工闲下来的时候,就把同村的小伙伴们带回家里,玩扑克,玩各种游戏,有时也让父亲参与,这样,父亲就可以暂时忘掉不快,舒心地笑一笑。

  因为长时间卧床,张培毅的腰上和胯两旁起了半个手掌大的褥疮,总是好不了。每天一早一晚,玉清都得为父亲做一次处理,用药水清洗后,再用棉花拭干,然后拿红外线灯烤十几分钟,最后把四处搜集来的鸡蛋壳内的薄膜敷在创口上。十几年,天天如此。

  因为效益不好,砖窑停产了。张家再次陷入困境。一度消沉的张培毅被女儿的乐观和勇气打动,年幼的女儿都懂得再难也要好好生活,自己没有理由退缩。总得想办法活呀!父女俩商量来合计去,决定做手工门帘贴补家用。那时流行一种用铁丝卷上纸再用油漆刷上图案的门帘,既美观又经久耐用,玉清去城里采购回材料,就和父亲在家卷门帘。头一个门帘做了二十多天,拧铁丝拧得两人手上都是泡,但当成品门帘以50元钱的价格出售后,两人所有的辛苦都被欣喜代替。一个门帘除了材料费能挣十几二十块钱,于是,村里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大一小两个人坐在铁丝、纸片堆积如山的炕头上,没明没黑地做着门帘,张家的那盏灯在深夜里也总是亮着。父女俩就是靠一年做四五十个门帘,以及亲戚四邻的接济一天天过着日子。

  苦难的日子也有快乐的记忆。玉清最高兴的是有一年过年,爸爸把辛苦攒下的一百多块钱交给她,让她进城采购年货。玉清那个高兴啊!十几年来,玉清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没跟父亲要过一根冰棍,更别说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了。玉清记得:采购年货,买了一只鸡,买了一条鱼,割了几斤肉,给自己置办了件便宜衣裳。因为平常几乎没吃过饺子,玉清不会和馅,也不会擀皮,张培毅就趴在炕上给女儿做指导。这个春节是父女俩过得最“奢侈”的一个年。

  我问玉清是什么支撑着她走到今天,甚至在最绝望的时候也没有过放弃的想法,玉清笑着说:“小的时候啥也不懂,总觉得过日子就是这样。稍大点就想,走一天算一天,走到哪步算哪步,日子已经这么难了,还能难到哪儿。”被生活磨砺出的坚韧,让这对父女挺了过来。

  带父嫁迎来新生活 孝顺女佳话传四乡

  苦难的日子在乐观的态度中一天天度过。十八九岁的玉清渐渐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这样一个善良、聪慧、孝顺、能操持家务的女孩儿,自然是小伙子们心中“老婆”的不二人选,上门说媒的自然不少。但玉清瘫痪在床的父亲成为提亲者的一大顾虑。有人说得很委婉:“你过门后能不能找个人伺候你爹。”有人说得直接:“我要娶媳妇,又不是找爹,你爸就是个负担,结婚后得分开过。”对于这种人,玉清态度坚决:“不接受我爸,就不懂得什么叫孝顺,再有钱,条件再好我也不稀罕。”

  父亲劝她,应该过自己的生活:“别让爸爸再拖累你。”玉清主意很正:“没有你哪有我,容不下你的,我肯定不答应。”后来,为了避免父亲再受刺激,玉清放出话来:“嫌弃我爸的就别登门,要嫁我也要带着我爸一起嫁。”果然,许多后生知难而退,连媒人也不再登张家的门了。玉清的婚事暂时搁了下来。

  2004年,玉清21岁了。同村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娃都找下了对象,有的甚至结婚生子。张培毅心里很是内疚也更加心急。这时,一个叫李玉福的小伙出现了。

  李玉福和玉清年纪相仿,是小学同学,两家是同村,平时也常常帮衬着张家,可谓知根知底。年少时,两个孩子常在一起玩耍,性格很合得来。但李玉福的父亲肯接受玉清的条件登门说亲,还是让张家人很意外。说起当时的情况,玉清笑着说:“他能接受我爸,别的就都好说。”

  亲事很快定了下来。李家人提出,给两个孩子在村里另盖几间房,做新房。但玉清不同意,虽然是同村,但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玉清还是放心不下父亲。什么办法既能照顾父亲,又能住上自己的小窝?玉清想了个办法,拆了老屋的一堵墙,在旁边让男方家新盖了两间房,这样即使结婚了也仍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村里人也不会有什么“招个上门女婿”的闲话。

  2005年阴历九月二十四,玉清和玉福举行了婚礼。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玉清终于找到了一份依靠。玉福在几十里外的矿上打工,只要回到家,就帮玉清干这干那,照顾岳父,而玉清对公婆也非常孝顺,一家人相处和睦。2006年,玉清生下了女儿,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村里人提起来总是对玉清赞不绝口。今年春天,李玉福13岁的妹妹彩云总感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这让玉清看了很心疼。她和丈夫带着病中的妹妹去太原、北京看病,两个多月里,为了给妹妹看病,她四处借钱、来回奔波,直到妹妹身体好转,回家休养。村里人夸玉清不仅是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一个好妻子、好嫂子。

  2010年2月,张玉清被灵丘县委、县政府授予“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2月4日,县领导还专门到东长城村,将一块道德模范的牌匾挂在张家的大门上。

  玉清满足地说,现在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谈起今后的打算,她一是想把家里的小超市做大;二是好好伺候父亲和公婆,为他们养老送终;三是培养孩子,以弥补自己和父亲的遗憾。

  本报记者 张晓鹏 文/图

(责任编辑:news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