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质疑昆明政府部门豪华采购》追踪 云南信息报上周六(19日)见报文章《网友质疑昆明政府部门豪华采购》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包括腾讯、网易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转载并发表评论,网友更是评论如潮。发微博质疑多个政府部门的网友昨日向本报表达了自己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
1 “昆明政府部门算有诚意” “应该说,对比长春市公安局面对质疑的沉默,昆明的政府部门算是有诚意的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说,自己在仔细看过5个政府部门的回应后,对昆明市劳教所的回应最不满意。
“劳教所那个例子是很典型的,回答却是最让我失望的,搬个家就一定要精装修要全部更换所有家具吗,难道原来的家具一个都用不成了?最让我生气的是,市劳教所的回应还理直气壮:"实际情况是……政府给了一笔补贴,使得原本陈旧的办公用具得以全套换新!"他们觉得买的东西足以撑起约55万的花销,然而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全套更新是一定必须的吗?明显是铺张浪费!”
“当然,这些部门的回答并没有解决我的所有疑问。其实答复都在意料之中,都是合理合法的浪费。”该网友说,站在回应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他理解包括采购办的所有部门的回答,“他们的回答只能是这样,都是按照预算、都是程序合理合法,然而这正说明了我们制度上的缺陷。”
“无论如何,相比其他预算项目,政府采购多少还有点透明度,至少我们还能在政府采购网上查询中标公告。如果不是这些公开的信息,我也不会知道这些数字并发出质疑。”他说。
评论员杨国栋在《大连晚报》发表评论也说,虽然相关部门大多对采购价高有自己的解释,但显然还是没解释清为何非要采购这些物品。“如昆明市劳教所搬迁,花了54万元把办公用具全套换新。那原来的办公用具呢,是不是都不能用了?淘汰下来的办公用具又去了哪里,是卖了废品还是送了人?政府给的搬迁补贴里是不是应把劳教所原有办公用具的折价款扣除呢?”
2 “谁来监管监督部门?” “招投标监理委员会会买多少钱一台的电脑?如果该部门买电脑时也大手大脚,又该怎么办?”学者陶短房在《新京报》上发表评论时发问。他表示,国外的洋衙门同样会有奢侈行为,如英国议会和政府许多达官贵人揩油、甚至连房租都不放过,加拿大一些议员办公室把旅游、买按摩器之类开支也塞进报销单。“但在制度健全的法治背景下,这种行为会很快得到监督和约束,相关责任人会受到严惩。”
陶短房还说“当我们用"道义"来指责政府部门的豪华采购,已经是相当地虚弱了。当纳税人无法对涉嫌"浪费"的公务员"决定"的时候,政府采购浪费现象就无法停止,就会成为横亘在纳税人心头的一把刀。要想纳税人的钱不会被乱用,唯有纳税人"硬"起来,唯有破除官本位。”
本报记者了解到,类似财政局这样的监督部门,目前在监管上仍是空白。昆明市财政局在需要采购时,往往全部委托采购办来进行。“我们本身就是监督部门,自己花钱自己拍板不太好,就只有委托采购办。制度就是这样,只能这么做。”一位昆明市财政局公务员接受采访时表示。
3 “政府采购,要有"陪审团"” 杨国栋认为,政府采购之所以屡屡被人讥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关键还是采购过程不透明、监管不力造成的,以至于“集中采购”变成了“集中腐败”,不仅没有达到节省资金的目的,反而加大了政府财政支出。
评论员方小晶在《钱江晚报》上表示,政府公开采购屡被质疑,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在设计及运行上出现了问题。正因为招投标过程和决策的封闭性,导致了本应很阳光的政府公开招投标沦为一场充满潜规则的游戏。
“把公众监督抛在一边的公开采购,给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也给一些政府单位的铺张浪费,留出了口子。开放型的政府财政,第一道该把的关就是这钱该不该花,可不可以不花,然后才是花尽可能少的钱办成事。”方小晶说,一些政府部门,车子开个两年要换,电脑时时更新换代,是真的没法满足工作需要了,还是要满足个人享受的需要?主事者有没有从中渔利?这些,只在一份简单的招投标结果公示上,实难看出明晰答案。只有从立项、招投标到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公众组成的“陪审团”,“公开采购”才算实至名归。
4 “预算的钱不花白不花?” 昆明一位公务员私下向记者“透露”,每年政府一般都会给大多数部门财政预算,这些预算有时候其实并不是必须的,但如果不报上去,财政局就会把钱收回去。
“政府"正大光明"划拨的钱不要那是"傻瓜"才做的事情。”这位公务员说,自己所在的单位就经常采购许多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很多信息化设备买回来后其实根本没用,就丢在库房发霉。“单位的电脑多的是,采购回来的那些电脑到现在也没人用。”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