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药价居高不下成暴利品 消费者被“宰”防不胜防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6月22日14:57
  最近,湖南、陕西等地陆续爆出了多起药价虚高达2000%的奇闻,有医药资深人士坦言,药价虚高2000%很正常,药价虚高成行业公开秘密。国家发改委进行了第24次药品降价,大有“不信东风唤不回”之势。从发改委对药品降价的次数来看,药品价格根本没有真正减下来,不然也不需要如此频繁地使用减价政策了。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比药品降价更能诠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国言”了。药界又有多少“计谋”对付国家的减价政策呢?稍稍整理下,三十六计计中计,可谓处处皆计谋,消费者是防不胜防,药品何以成了暴利品?药价为何居高不下?药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一、看不起病首怨药价高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生不起病,原因是看不起病。得一场小小的感冒,去医院看病少则八九拾元,多则七八百元,让人望而生畏。药品一直是国家严管商品,有着严格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监管,为何药价却如此之高,让老百姓都吃不起药呢?

  2006年,广西一位医药代表以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为例,“画”出药品上涨流程图(见下图),成为年年医改新闻话题都会引用的“药价利益链经典图解”;但是医改始终只是年度热炒的新闻话题,而药价虚高也仍然是始终不能解决的问题。2010年,伴随着国家发改委的再次政令下达,“天价芦荟片”、“1毛钱处方”、“张敬礼违纪”等药价事件连番不断出现。药价虚高这个事关体制困局与公民健康干系的敏感话题,无可回避的与我们直面相对。我们只能发问:除了声讨与埋怨,抗议和叹息,我们还应该要知道什么?我们还能争取什么?我们能不能为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争取到一个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  二、谁是高药价背后的推手?

  人的一生没有不生病的,生病就要到医院看病,到药店买药。 古人语:唯佛心者方可为医者,在现今这个逐利的赤裸裸时代,人人必须的药品成了某些掌控行业资源人士的逐利武器,无所不用其极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残人自肥。谁是高药价背后的推手?政府刚刚规定了的低价药、降价药,转眼就从市场上消失不见,政府似乎永远无法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药价,达到为老百姓降低药价的目的。

  在最近曝光的湖南湘雅二医院芦笋片药价虚高问题后,医院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实行的医药价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无过错,那么究竟谁是高药价背后的推手?作为行内人士,可以坦言,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药品价格构成中80%以上是流通费用,只有20%不到是生产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中,只有小部分是合理的,相当部分是“虚高”的。

  目前,药品上有国家指导价、地方政府核定价,下有零售药店平均销价、医疗机构实际进价等多重参照标准,这些高价药品为何还能一路过关?原因在于,一个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多达十四个环节的利益链条。即从生产厂家到全国总代理后,依次经过省级代理、地级代理、政府采购招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用药医生、药店等环节。此外,药品销售过程中还得有各种好处费和回扣。

药品从出厂到进入患者口中,价格就像孙悟空连翻筋斗云,节节高升。

  三、药品谋利之三十六计

  在没经媒体披露之前人们还以为药价过高属于正常的成本及营销费用,然而通过各大媒体报道才知道,一个出厂价只有几元的药品,到了患者手中就变成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我们从药品的销售环节看看推高药价的一些行业“计谋“吧。

  第一招:无中生有,偷梁换柱

  几十年老医师搞不清感冒药

  现行药品中的很多商品名,连在三甲医院药房干了几十年的药学老专家也闻所未闻。正如前端时间钟南山院士曾痛斥过的:“一个"罗红霉素",品种就达40多种。我当了45年的大夫,在查房时也几乎看不懂。”同一个通用名的药品经过厂家改头换面后商品名就达到数百个。特别表现在抗菌药物上,如:阿奇霉素现有商品名就高达97个,左旋氧氟沙星有商品名92个,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商品名75个,克林霉素有商品名66个,加替沙星61个,头孢他啶59个,克拉霉素53个,头孢曲松50个等。一个药品拥有数百个“马甲”,

  如此费尽心思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消费者彻底糊涂,眼花缭乱,混淆视听,浑水摸鱼,花大价钱买原来的便宜药。

  第二招:借刀杀人

  生产厂家成环节暴利的替罪羊

  一位在国有医药公司主管超过10年销售的朋友透露,目前我国生产的大部分西药的生产成本还不到零售价的5%。比如一种名为“恩丹西酮”的化疗止吐药,规格8mg/支,医院售价80元-90元,但其生产成本是多少呢?1公斤有国家正式批号的恩丹西酮原料药市场价6万元,可以分装12.5万支8mg的针剂,平均每支的原料成本不足1元,加上包装及工资、管理等,成本绝不会超过零售价的5%。看到这大家会一致认为,药厂很黑很暴力,其实,行业内都知道,生产企业利润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是最低的,总代理商、经销商,医药公司,地市办事处,销售渠道,药店店主、店员,医院主任、医生,层层盘剥,一番瓜分之后,往往生产商成了代罪羔羊,欲辩无辞,真正获利在出厂后的环节上。

  第三招:抛砖引玉,围魏救赵

  低价药是“一招就死”

  国家实行药品招标政策后,地区医药代表、经销商为了中标往往抛出一些低价药,这些低价普药往往会成为媒体宣传和大众相信药品价格下降的指标,但是这些低价普药中标后就从药房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号称功能更好的新药、特药。这些所谓的新药、特药实际上就是那些中标普药的马甲药。招标的低价药虽然经常是“一招就死”,但是并不等于退出市场,这些药往往换个名头重新回到渠道中,再赚个盆满钵满。

  由于目前医院药品招标种类非常有限,而临床用药的选择度却很大,替代品很多,就造成一种有趣的现象——低价中标药品“过把瘾就死”,这些为招标撑门面的药,由于价格低、回扣少或没有回扣。但是销售总代理们并不会让它“死”掉,低价药在医院无人问津的时候,各种“新药”“合资药”就开始粉墨登场,其实还是这些药,只不过改了个批号、换了个包装、取了个洋名,至多就是添加了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唯一不同的是就是价格奇贵。比如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成本仅为6毛钱,加入一点成分后,价格狂升到数百元一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原来一瓶装100片,换包装后,一盒只有30片,价格则翻了好几倍,渠道各个环节皆大欢喜,人人潜规则埋头分钱。

  第四招:暗渡陈仓,以逸待劳

  钻空子,吃回扣推动药价虚高

  据一位做医药代表的朋友透露:以常用的某抗生素类药品为例,药成本才3元多钱,从药品批发市场的进价是9元多,到了药房售价就变成24元多,正是因为药品成本价低,而国家最高零售限价一般是出厂价的数倍之多,使回扣有了空间,吃回扣又成为药价虚高的重要推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招:隔岸观火,移花接木

  利润大是小厂药的卖点

  本来消费者去药店要买大品牌的药,可经不住药店销售人员的推销,买回家的往往是他们口中“价格便宜且效果很好”的不知名产品。原因就是:大品牌药品价格透明、利润薄,推销无名小厂的同名药品获利翻番。大品牌药品被药店“雪藏”了。比如你感觉鼻子有点儿不通,去药店买板蓝根,一般药店售货员从货架上先后拿出不知名厂家生产的两种板蓝根,一种6元,一种5元。如果你要大厂知名品牌的板蓝根,那么药店会从箱子里拿出一袋知名厂家产的板蓝根,同时告诉你,你要的板蓝根最近一直在涨价,现在卖到9块了,比其他牌子贵了三四块,但是他们的效用都是差不多,建议你买便宜的。并告诉你便宜的板蓝根是店里卖得最好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与大品牌相比,这些不知名品牌的药进价低、利润大,药店理所当然首选推销利润大的药品。近几年,大品牌药价格透明度越来越高,进价高、利润薄,不但占压资金,而且赚得少。所以药店首选推销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这些小品牌药除了进价低、利润高外,对药品销售也有很多支持,促销活动多,给药店还有返利。开药店就是为了赚钱,谁的利润高,当然首选就推销谁。

  第六招:空城计,断尾求生

  用空壳公司设置防火墙

  大多医药公司,为了便于“工作”,要么选择挂靠其他企业,要么随便注册一个空壳公司做做样子,比如xx医药科技公司(这类公司注册无需任何认证)找个没有关系的人做法人,几千块代办公司就可以搞定,短短数天就可开张大吉,此后,发票找人代开,空壳公司用来控制利润和搞关系公关,遇到查处,进可攻、退可守。

  第七招:连环计

  捆绑销售,以小带大

  药品代表常常把自己的几个品种捆绑起来给门店制定促销政策。厂家们也会在开订货会议时捆绑自己的品种。比如:20盒胃药加200元其他产品就送风扇一个,最高是若干件胃药加几干元其他品种送笔记本电脑一台!连环计在多品种普药的超作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高价属于患者,礼物归了老板。厂家利用药店老板的贪心,带动了药品销售。药店利用自身的终端优势,将礼品价值加在消费者头上!

  药价虚高的原因是在药品刚出厂时,就有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从药品定价直至整个药品流通环节都用种种名义在药品价格上层层加码,从而使药价严重虚高,最后自然都是由患者来承担。 最近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反而成为药价上涨的“集中期”。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全国医保目录公布前5天,大量药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升,其中一支20m l∶200mg的榄香烯口服乳价格由每支93.5元飙涨至170元,涨幅居然高达82%。 根据相关规定,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政府定价,其本意是遏制药价虚高的问题,但现实操作居然演变为制药企业涨价的契机。

  药品价格是体制、机制和市场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医药价格秩序混乱,表面上看是政府价格监管制度和手段不完善的结果,但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尤其是药品市场发育和监管滞后所造成,与普通商品不同,药品的消费关乎民众健康,且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故而终端药价由政府部门进行指导成为必然。遗憾的是,国内药价并未因政府调控而回归理性区域,近年来越调越涨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物价部门无力对各种药品生产成本进行科学核定。高药价危害到每一个公民,也成为民众最深恶痛绝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民心不安,民众幸福感和尊严更加是谈不上,希望大家一起来扒开高药价的种种“计谋”和手段,看看药虫们还有多少魑魅魍魉计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人民网观点。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进入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