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引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本文拟就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作初步分析。
第一,改革开放30年的我国高等教育,前20年稳定增长,后10年跨越发展,但当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时,许多国家纷纷进入普及化阶段,如果我国不扩招,同世界水平差距将更为巨大。然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0年,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处于稳定增长态势。1999年扩招前在学人数达到600多万人的总规模,毛入学率为9.8%。2009年总规模2979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增至24.2%。我国初步形成了若干所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击的研究型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从不到100万达到600多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正是由于扩招,才为数以千万计适龄青年提供了上学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体现出人才资源优势。扩招后毕业生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中的业务骨干。
实际上,当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50%)时,大多数国家也都在扩招,特别是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国家纷纷迈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我国扩招后毛入学率在世界排位仅上升不到10位。如果不实施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同世界水平的差距将更为巨大,相应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也会受到不小影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二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为7500元左右,是同期发达国家相近统计口径的1/5,而且不同的省之间能相差6倍之多。三是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四是制约发展的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突出,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第二,2020年我国高教总规模将增至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并非指标“泡沫”,由于18-22岁人口至少减少3400万人,即使小幅扩展也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教比例升至20%,意味着高端人才开发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更好的基础。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求,特别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规划纲要》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9.9%提高到20%。应该说,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
从规模增长看,我国2002年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到2009年的7年间,宽口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9.28%,后期增幅已有放缓,2009年比上年增加72万人,增长率为2.48%。按上述预期,到2020年前每年只需增长1.6%,每年平均增长50万人左右即可达到3550万人的目标,这意味着今后每年招生增幅特别是普通高校以外的学生增幅将呈递减态势。
再从毛入学率看,这一指标的分子是宽口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分母是18-22岁人口,若从今年起现有在学规模不增大,2020年毛入学率也会增加到35%。就是因为分母人口将从2009年的1.23亿人减至2020年的8900万人左右,因此,即使高教规模小幅扩展也能使毛入学率达到40%,届时将相当于多数欧洲国家20世纪后期平均水平,估计我国这一指标的全球排位可能上升20位以上,为下一阶段进入高教普及化阶段打下基础。而且高教宽口径在学人数,既包括直接形成就业竞争的普通高校学生,还包括已就业在岗的成人高校学生,以及就业状况复杂的网络学院和自学考试取得学历的学生折算数。至于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如能跃升到20%以上,意味着我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将达到全球范围内前1/3的水平,从而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更好的基础。
第三,20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创新培养模式和深化体制改革、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将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科学分类、优化结构,既要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又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表明,2020年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创新培养模式和深化体制改革、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导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共享。三要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其次,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还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区域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衡量所有高校。为此,《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一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旨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鼓励高校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将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第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的保障。
《规划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全面谋划了教育体制改革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高等教育领域。比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都要在各类高等学校师生中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相比中小学而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重点也是高等学校,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等。与此相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说到底,是理顺政府怎么办教育管教育,学校怎么依法依规、在宏观政策引导下自主办学,社会怎么对高等教育支持、参与和监督等关系,许多都是当前社会上关注和热议的问题,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多方面改革都表现出“深水区”的典型特点,需要高等教育系统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同时,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还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迈开新的步伐。《规划纲要》在保障措施部分,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是比照国际通行做法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此外,按照《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部署和要求,高等学校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受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规划纲要》准备在今后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许多涉及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项目内容。如果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的组织领导、措施配套能够很好到位,能够进一步调动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相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定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