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名女士在体验“走进清明上河图”沉浸式数字音画展示。本报记者 薛珺 摄
本报讯 画轴从右至左徐徐展开,像一个长长的电影镜头,从早春的郊野一直摇到城内市井中的深宅大院。随着胡琴演奏的音乐响起,800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逐渐生动起来。昨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旷世之作《清明上河图》有了新的展示方式。观众通过触摸屏,可“走进”画中的51个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盛况。
对白还原汴梁方言 昨日上午,故宫西南崇楼的数字体验馆里,“走进清明上河图”沉浸式数字音画展示项目在此揭开面纱。音画系统采用超高清晰的数字影像,最大程度还原了《清明上河图》原作的所有细节,根据画卷情节安排了51个场景,以文物专家的研究成果为蓝本,模拟设计了700多段人物对话,并配以场景声效和优美的音乐,还原历史风貌。
在放映馆里,画作的局部同时呈现在幕墙和触摸屏上,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单指点击、滑动触摸屏,放大或缩小画面来欣赏任意细节。根据文物专家研究成果编制的人物对白,有的还使用了方言,展现了汴梁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超高清晰的数字影像还原下,画中人物的胡须都根根可见。晨风、鸟鸣、奔马流水、叫卖、寒暄,这些声音以影院立体声的音质贯穿于每个场景,随着画面位置变换,声音来源方向也随之改变,这些逼真的元素让观众体会了流畅的画中游。
音画结合降低欣赏门槛 据故宫博物院介绍,“走进清明上河图”由该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北京大学合作研发,通过按照场景模拟的高保真现场声音解读画面,是对《清明上河图》的一次“再造”,“以画为主,以音为辅”的方式也降低了观众的欣赏门槛。
现在,故宫的武英殿书画馆和西南崇楼数字体验馆都已设置“走进清明上河图”的沉浸式数字音画系统。其中,武英殿的系统将向普通观众开放,故宫的游客均有机会亲自“触摸”这幅巨作。但要完整观看全部51个场景,需要大约两小时。
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故宫还将继续探索采用全新的数字技术解读中国传统绘画,目前正在遴选作品。
设计揭秘
观众选画面无需靠菜单 在“走进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展示平台上,没有通常数字系统设置的菜单和导航条,观众的操作都是在完整的画面上完成的,声音素材也可以随画面实时调度出来,增加了手卷绘画的现实感,且画面的整体感也不会受到任何的破坏和分割。
音画实现无缝对接 据技术支持方介绍,由于大量的使用高清晰图像和高保真音频,“走进清明上河图”的数据容量有近4个G,为实时音画展示带来了挑战。
技术支持方选择了在调取数据时,只加载显示局部的数据程序,提高了画面和声音搭配的准确度。
看点
算命先生 自得其乐 不断点击图中市井内的一个摊位,幡布、帐篷和一张案子组成了算命的场景,算命先生给来者算了一卦,但对方提出的问题,他只说:“这信不信由你”,语气中充满了自得。现场工作人员解读说,在北宋汴梁城里,算命的行当比较兴盛,从业者的生存状态都比较自得,这个说法和对白来源于王安石记载的史料。
占路违建 宋已有之 热闹的街市里,一个老年盲人正在过桥,而此时他的左前方冲过来了一个驴队。驴的主人张开双臂,怒斥:“畜生停下来”,同时提醒“老人家,小心啊”,老头自言自语道:“瞎老头子过桥真不容易啊”。工作人员表示,这折射出了北宋时期也有交通拥堵的问题,在这个不足20厘米长的场景里,有100多个人物,而汴梁当时有严重的“侵街”现象,街道上有类似今天的违建和游商等。
押酒军爷 耍弓讨彩
画面中的正殿门口,堆放着的大量酒缸显示这里是个酒厂,正准备运酒送军。点击画面放大后,几名彪形大汉正在“耍把式”,其中一人正拉开一把弓箭,背景音传来,围观人群纷纷为他叫“好”,赞叹其武艺高强。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彪形大汉们都是宋代的军人,押送军酒之前检查武器,这反应了北宋时期社会不太平的状况。
释疑
故宫“再造”《清明上河图》 不干扰《清明上河图》原作,与世博会三维动漫版的解读方式不同。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也有一幅名为《清明上河图》的投影,故宫博物院通过音画展示的图与其有何区别?
昨日,故宫博物院资源信息中心主任胡锤表示,二者的解读方式不同,世博会上的画是三维动漫形式的,经人为加工后展示画作的情节,而并非原画。
故宫博物院的音画展示版是在原画基础上任意放大,不干扰原作,各种场景配以相应的声音,帮助观众理解,实际上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再造”。
本组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傅沙沙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