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6月23日下午,全国政协礼堂会场。按照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的议程,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主题是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编制规划,需要广泛倾听意见,汇聚多方智慧。全国政协有着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来自学界、政府部门、企业界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政协委员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对规划的科学编制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国家的5年发展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吸收来自政协的建议,已经成为惯例。
16位常委和委员先后登上发言席,或发表一家之见,或代表团队发布调研成果。精彩纷呈的观点,热烈有序的氛围,形成一道独特的议政风景线。
王钦敏常委:
增强居民消费支付能力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证明,人均GDP3000至4000美元的阶段,发展不好,容易陷入“拉美陷阱”,经济长期陷入停滞;发展好了,突破人均1万美元。而我国经济社会下一步发展的好与坏,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着力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居民消费的支付能力,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建议“十二五”期间,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45%提高到55%,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议将城镇化率的速度恢复到1997—2007年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的水平。
赖明常委:
技术引进立足自身研发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是目前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缺少核心技术,不仅使我国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最低端,也导致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重引进、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困境。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但只有将引进建立在自身研发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凝聚科技力量,挖掘潜力大、质量高、效益好且与国情和产业环境相匹配的先进技术,制定相应的技术引进规划和政策法规,规范引进行为;要建立以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服务的制度,防止过度依赖引进产业技术,导致原有的研发能力和科研队伍流失。
徐冠华常委:
推动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
以小型车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小型电动汽车是技术可支撑、政府贴得起、百姓买得起、市场需求大的现实选择。
要抓紧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把发展小型电动车放在优先位置;要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布局和分工,加快产业链形成,扭转当前电动车发展的无序状态,防止出现现在一哄而上,将来一哄而下的局面;防止以发展电动汽车之名进行传统汽车生产的重复建设。
要推行绿色补贴和税费制度,大力推动小型电动汽车发展。我国普遍存在“住大房、乘大车、吃大餐”的消费观念,有悖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小四轮车法,出台支持小型电动车发展的政策,增加对小型电动汽车补贴和免税优惠,并通过提高大、中型燃油车相关税费,平衡税收。各级政府应将小型电动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带头使用,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
陈锡文委员、钱克明常委:
增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能力
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已连续6年丰收。但从当前的某些迹象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和保障水平仍不容乐观,必须增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春季的西南五省区大旱,深刻揭示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脆弱的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再像过去那样主要靠农民自身投工投劳搞农田水利建设已不现实。必须加快转变观念,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
我国种业发展当前面临内忧外困:从国内看,科技资源分割细碎,种业公司鱼龙混杂,形不成强劲的创新能力;从国际看,发达国家的各类种业公司已长驱直入我国种业市场,在瓜果蔬菜方面已占有相当份额后,近期又开始转向粮食等大宗作物。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和支持保护力度,整合我国种业科研推广力量,加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打造我国自己的航母级种业企业,满足农民发展生产的需求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王金祥常委: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策支持
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规划。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引导各地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构建分层次、分区域、分领域、分类指导、差别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政策体系。
改变目前“唯GDP发展速度”的考核体制,把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比重、产业创新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完善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头条、头套、头台设备,鼓励无偿优先使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电力体制、医药管理体制、新能源价格机制、卫星应用管制、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转基因农产品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制度改革。
曹小红常委:
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建议坚持“不与农争地,不与民争粮”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近期,优先利用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中期,合理开发边际土地资源,积极稳妥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扩大生物质能资源基础;推进纤维素液体燃料产业发展,显著增加生物质能在清洁能源和交通燃料供应中的比例。长期利用近海、沙漠等海陆资源,开发藻类生物质资源,提高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贡献度,有效实现生物质能对石油的规模化替代,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现场声音 有必要将绿色发展作为未来10年的重要指导思想,将与绿色发展有关的众多概念,如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整合到绿色发展的框架下。以绿色发展整合其他相关发展概念,一是有利于统一国人思想,二是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李国璋常委 要像惠农一样深入具体地关注惠牧问题,加大国家惠牧补贴和支持力度。出台有关牧场转移、出让、抵押政策,优化重组生产要素,探索符合我国牧业规律的牧区生产经营机制。
——周明甫委员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住房绝大多数仍为“毛坯房”,需进行二次装修才能满足使用要求。每年住宅二次装修产生的垃圾约1200万吨,建议大力推进土建装修一体化,提出禁止“毛坯房”上市交易的时间表。
——刘志峰常委
多管齐下,筹集住房保障资金。尽快开征房产税,税收所得主要用于住房保障;从政府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和房地产行业税收中安排更大比例的资金投入;启动沉淀的房改售房资金、住房公积金及其他住房性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尝试发行住房建设公债和住房福利彩票,向社会募集住房保障资金。
——杨健常委
从人均中等收入到人均高收入的跨越,仅仅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规模扩张是难以实现的。不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发展成果就不能由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就无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结构的升级,发展也不可能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首要课题。
——刘江常委
我国应积极探索公共外交新思路、新方法、新内涵,更加主动地发出声音,用西方民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引导舆论,塑造形象,推动各方客观、理性、务实地对待中国的快速发展。既要广泛宣传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理念主张,还要善于讲“中国故事”,让事实说话。
——周文重常委
我国民营经济创造了60%以上的GDP,解决了70%以上的城镇就业,提供了近半国家税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推动者,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源泉。
——李卫华常委
通过调研,有四点启示:一是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势在必行;二是在思想认识、制度、管理和工作等层面具备了统筹的条件;三是统筹可以根据各地实际,分步实施;四是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既是战略任务,又是当务之急,早统早主动、早受益,越晚统越被动、损失会越大。
——王东进委员
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而是致力于形成教育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促进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水平。为此,民办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上适时作出调整,确立民办教育重点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
——何丕洁常委
作为国民经济重大关系中的最基础部分——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根源。因此,“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任务,应特别着力于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优化,将“国强”建立于“民富”基础之上。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实力。
——温思美常委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