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发展“两难”纠结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6月24日14:32
  即将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多伦多峰会的中国并不轻松。虽然率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企稳回升,但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的新老矛盾和问题交织、纠结,中国决策层不得不面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系列“两难”抉择。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则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如何在提振内需的同时稳定外需,如何在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胀预期,如何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防止资产泡沫,如何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防范政府债务的累积升高……不断增多的“两难问题”陆续摆在中国领导层面前。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不久前在天津考察时,温家宝表示,我们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一本知名经济刊物通过采访众多经济学家,将当前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梳理成12个突出系列:人民币升值与不升值的冲突、信贷规模收与放的冲突、财政赤字与税负改革的冲突、房价调控经济导向与民生导向冲突、扩大出口与重塑经济增长的冲突、投资拉动与扩大就业的冲突、地方债务化解中的进与退的冲突、资源价格改革与管理通胀的冲突、节能减排与重化工业发展的冲突、土地商业化与保护耕地的冲突、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防范资产泡沫的冲突、短期决策与长期规划的冲突。

  “处于重大调整和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出现矛盾的集中体现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宏观调控一定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权衡利弊,作出科学选择,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衔接起来,坚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破解宏观调控的“两难”纠结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研判。一季度,中国经济持续了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回升向好的势头,同比增长11.9%,其中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2%,资本形成贡献率为57.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日前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3.1%,PPI同比上涨7.1%。

  张立群认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尚未进入新一轮增长轨道,正处在由政策支持的高速回升转向市场驱动的、相对平稳但更加可持续的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在外需环境面临新的不确定性,由市场支撑的内需又不能很快恢复的复杂形势下,总需求增长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因此对中国经济绝不能盲目乐观。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应是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调,而且尽量让经济发展的“平滑期”保持得更长久一些,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基本稳定利率和汇率水平,科学管理通胀预期,加大国民收入调整力度。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把应对短期的政策灵活性与结构调整的政策长期性协调起来,从而获取一个政策适用的平衡性。

  观察人士呼吁,将要召开的G20多伦多峰会仍需加强各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全面落实“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更加坚定地推进结构调整。在这一共识下,发达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自身存在的增长乏力、财政难以支持等问题,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发展中国家则要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

  正如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所指出的,不同国家应根据自身情况各自采取适当的措施,各方在利益博弈中应该求同存异,寻找更多的共同诉求。

  可以肯定的是,已经为世界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将更加清晰地找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同时更加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本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取得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于祖尧对记者表示。

  这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摆正两大关系:中国在与世界经济强国的博弈中,要积极主动地反对经济霸权主义,把维护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保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在多元利益格局中,把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首位。

  “如此,才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系列两难"。历史经验证明,每次大发展后必然要经过一个大的调整,然后再重新起步。”他说。(记者 李云路)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