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日前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用“下滑”二字预测下半年中国经济是不准确的,今年全年 GDP增幅不会低于8.7%。工资提高将推动企业成本上升,也给下半年通胀风险增添变数,加息仍是必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GDP增幅不会低于8.7% 问: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近期出台,有观点认为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下半年将出现下滑,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汤敏:用“下滑”来评价经济形势是不准确的,而且存在很多误解。今年GDP的增长幅度低于2009年的8.7%几乎不可能。但如果所谓的“下滑”是低于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1.9%的幅度,那当然有可能。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5%,地方政府靠借钱增长的模式不可能持续,而且很容易把通胀推高。11.9%本身就是过热的表现,在过去几年中,这样增速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有人认为中国经济走向“滞胀”,这种表述更不准确,一般来说,负增长才是滞胀。从目前经济运行看,今年中国不可能出现负增长。我认为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是必要的,但要看放缓到什么程度,如果全年增速8%都保不住,就应该警惕;但如果能维持在8%-9%,那就问题不大,而且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工资上涨增添通胀变数 问:5月份CPI数据同比上涨,但环比出现回落。这是不是意味着下半年通胀的压力有所减弱?
汤敏:总体上说,通胀压力来自三个因素:第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第二是货币发行规模仍然较大,虽然今年央行回收了一部分,但市场上的钱还是很多;第三是农产品上涨的影响。仅从食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等因素看,我国通胀水平并不高,未来上升的程度也不会太大。但有一个新的因素值得关注,那就是劳动工资的快速上涨可能对物价产生影响,从而推高通胀。
应该说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从国家大战略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过去10年间,我国工资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低工资导致内需不足。从需求角度讲,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内需对经济贡献率,转变增长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近期富士康等企业大幅加薪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大部分企业在短时间内都有这种行为的话,工资提高将推动企业成本上升,而收入水平提高又会增加需求。此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进一步加剧,给下半年通胀风险增添一个非常大的变数。
问:那么宏观政策应该怎么办?
汤敏:我们提出五年收入倍增的计划,每年增幅达到20%左右,收入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们前所未遇的新课题。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必须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如果继续大量释放货币,通胀一旦起来,刚调下去的房价马上就上来。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仍需要偏紧一些,在适当的时候有必要加息。另外工资调整的过程也要循序渐进,也不能搞运动式的。走过了头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
经济面临一个“关键坎” 问:假如工资上升导致物价上涨,会不会导致中国经济“高通胀,低增长”?
汤敏:不完全排除这个可能。但应该看到,工资增长将提高内需,不会使增长降得很厉害,对经济向内需拉动转型有直接好处。另外工资增长也迫使企业更新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整个经济向更高附加值转型。
问:如果企业大规模加薪,会不会挤压企业利润,导致产业向外转移?
汤敏:过去十年中,工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但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却在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工人工资,企业的利润一定会受到一些挤压。
但日本、亚洲“四小龙”在发展中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在这种大变革时,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掉。反过来,会有一些新生企业站立起来。当然一个企业从低档向高档发展时,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有远见的企业家,也需要良好投融资体系支持,这一切都是巨大的挑战。包括我国政府原来出口导向型的招商引资方式也面临转变。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表明,中国经济现在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