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吉尔吉斯斯坦为何持续动荡(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26日09:32
  6月11日,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州首府奥什市,两名男子从一处燃烧的房屋前经过。新华社/路透

  2010年6月11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爆发民族暴力冲突事件,事态逐渐走向失控,截至6月18日已造成约2000人死亡,5000至6000人受伤。大规模骚乱引发美、俄、英、法等大国的持续关注。俄方称19日已经收到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第二次要求派兵的请求,但眼下尚未作出最后决定。有分析称,尽管眼下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局势趋于平稳,但在27日新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的前后,仍有再度恶化可能。

  相比中亚其他四国国内局势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吉国为何陷入长期动荡?相比以往俄美积极介入吉国事务,此次俄美将扮演何种角色?为此,本报编辑部特连线本报常驻吉尔吉斯斯坦记者孙长栋和复旦大学年轻国际问题学者沈逸,就有关问题进行解读。

  “颜色革命”惹的祸?

  孙长栋:用“颜色革命”解读两次政权更迭不完全合适,主因是吉国缺乏“现代民主”的传统。

  吉尔吉斯斯坦时隔5年(2005年“3·24事件”和2010年“4·7事件”)先后两次发生政权非正常更迭,并导致政权更迭后国内局势长期动荡,其根源在于吉国仍处于“民主”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阵痛期;或者说,目前吉国的“民主化”进程与该国社会政治经济现实不符。

  在记者看来,用“颜色革命”来解读吉国的两次政权非正常更迭并不完全合适。将吉国两次政权更迭称之为“颜色革命”,言外之意这是由美国或俄罗斯等外部势力主导的。但据记者实地观察,美国和俄罗斯等外部势力虽然在吉国的政权更迭中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作用,但主因仍是吉国缺乏“现代民主”传统所致。

  相对于中亚其他几个邻国,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体制氛围看似是比较“民主”,甚至被称之为中亚地区的“民主之岛”。从历史上看,吉尔吉斯族从未形成过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吉尔吉斯族,各部落之间在地域上相对隔绝。只有在遇到抵御外敌等重大问题时各部落会聚到一起,共商大计;而平时各部落则基本各自为政。历史和地域的特色令游牧的吉尔吉斯族形成了崇尚自由的民族性格。

  但是吉尔吉斯族的自由传统是基于游牧文明基础上较为原始的自由,不可能顺理成章、一帆风顺地过渡到现代的民主体制上来。

  独立后的吉国在确立何种政体的问题上仍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在独立初期,三权分立导致吉国政令不通,原本看似合理的权力平衡和相互制约演变成为无政府状态和不负责任。而在之后的总统制政体下,总统大权独揽,失去了约束的权力导致家族统治和贪污腐败;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参政的反对派,则不择手段地借助国内外各种力量通过暴力夺取政权;普通民众或期盼“强人政治”,又无法忍受强权下的贪污腐败;或者期望民主,又无法忍耐权力争斗引发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

  在未找到一个合适的政体、能孚众望的民族领袖式的人物也尚未产生之前,政权的非正常更迭令吉国徒有其形的民主政体更加支离破碎。政变式的政权更迭一方面既损害了合法获取权力的游戏规则,又同时导致政权突然出现真空。在政权非正常更迭后的这种近乎于无政府的状态下,各派政治势力不顾一切地去攫取权力、犯罪集团和暴乱分子趁火打劫,这便演变成一场混乱的、旷日持久的权力和财富争夺盛宴。政权非正常更迭后,吉国政治和社会局势长期陷入混乱状态成为符合逻辑的一个必然。 沈逸:“颜色革命”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令吉国政权出现“更迭-动荡-再更迭”的恶性循环。

  从吉尔吉斯斯坦局势自身的发展演变来说,表面上今日的困局源自其内部政治派别的纷争,但这背后是“颜色革命”模式本身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基于外部力量扶持的输入性政权更迭,并没有能够在更迭之后提供相应的持续发展动力,相反却成为内部矛盾的触发器,并进而出现了“更迭-动荡-再更迭”的恶性循环。

  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上台的过程,被公认为复制了巴基耶夫政府获取政权时所采用的“颜色革命”模式,即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借助体制外的街头运动动员模式,半强制性地夺取政权。而实施有效体制外动员的社会基础,是政府无法提供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公共物品,民众因此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但问题在于支撑输入性“颜色革命”的外部力量首要关注的对象是政权更迭本身,考虑的是自身的战略利益,对真正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问题并没有兴趣,“颜色革命”完成,即政权更迭实现之后,通常就失去了持续投入资金支持变革的兴趣。

  另一方面,“颜色革命”也为投机性的反对党提供了负面的参考模板,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复制这种具有取巧性质的取得政权的替代性选择上,而忽视了政策和政治本身,即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理,切实提高民众的福祉。而对那些不满现状的民众来说,街头政治看似直接、快速有效的过程,进一步动摇和摧毁了其对代议制民主程序本来就不容易产生的信心。

  就这点来说,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动荡,其实不仅仅是吉本身的问题,而是提出了如何消除“颜色革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转型国家找到真正有效的政权更替与政治稳定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上文提及的动荡-更迭循环将持续存在,并可能蔓延至具有类似内在矛盾的周边国家,不仅危及国家稳定,而且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稳定。

  俄美为何不愿出兵?

  孙长栋:俄一是受困北高加索恐怖袭击不愿分兵,二是等待更好出兵时机。美与俄经过几番较量,默认了俄在中亚的地位。

  对于此次吉南部骚乱,美俄均未出手进行军事干预。尽管吉甚至几次请求俄罗斯给予军事援助。

  俄罗斯此次并未出手,这在当地一些观察家看来也是有些不解。吉尔吉斯斯坦国小力弱,目前的政治和社会乱局似乎正是俄罗斯加强军事介入的良机。然而俄罗斯却有些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吉临时政府关于请俄罗斯出兵的要求。

  对此当地分析家作两种解读。一些人认为,目前俄罗斯有些自顾不暇。北高加索地区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等事件表明,俄罗斯在打击国内分裂和恐怖势力、维护自身安全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在此情况下,出兵吉尔吉斯虽然会加强俄对吉国乃至中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但也势必会带来更多的麻烦。俄不愿在这个时候分散精力出兵中亚。

  另有观察家则认为,俄罗斯也许已经准备好随时向吉国派兵,但是目前在俄看来也许还不是最佳时机。吉国的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也许俄在等待更好的时机。

  而对于美国来说,派兵的条件似乎更不成熟。去年在美驻吉玛纳斯军事基地问题上,美国最终在俄罗斯的默许下费尽周折才算得以保留。经过这一番波折,美国认识到俄罗斯在吉国和中亚地区的优势地位仍是难以撼动的。为取得俄罗斯对美国在吉和中亚地区存在的理解,美国似乎对俄目前在中亚地区拥有的优势地位给予了某种程度的默认。对于此次吉国南部骚乱,美国如若采取行动,自然首先要顾及到俄罗斯的意见。在俄罗斯尚未派兵的情况下,美国不会轻易出头。美方曾有人士表示,美俄可以联手派兵赴吉国维和。在俄罗斯表达了反对意见后,美国官方立即否认了向吉南部派兵的可能性。 沈逸: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俄美内向型政策取向,为应对衰退耗费大量精力和资源,因而失去出兵兴趣和能力。

  导致吉尔吉斯斯坦局势恶化的外部因素,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各主要大国的内向型政策取向。美、俄两大国为改善本国经济情况,应对衰退挑战,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因而对吉尔吉斯斯坦局势恶化失去持续介入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国际舆论的一般认识,通常认为俄罗斯理论上是此次吉尔吉斯斯坦内部政权更迭最大的赢家,至少在巴基耶夫政府被推翻的最初阶段是如此。

  问题在于,第一,当俄罗斯展示自己的力量,试图重建势力范围时,它在“消耗”自己的资源,而对重新建立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必须持续不断地输血,来维持其势力范围的存续。

  第二,这种被外力建构的势力范围,在当地缺乏稳固的基础和支持,也无法形成一套相对固定和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不得不持续寻求俄罗斯的支持,容易让当地人产生“政府是莫斯科傀儡”的认知。而西方国家以此作为渗透的切入点,从而使当地陷入“颠覆-反向颠覆”的长期循环。

  美国虽然在“颜色革命”之后,在吉尔吉斯斯坦获得了深入中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即马纳斯运转中心,但是美国仍对直接干预非常谨慎。美国助理国务卿戈登6月16日在谈论俄美关系现状时指出:“我不认为,(美俄双方)可能会在吉尔吉斯斯坦联合行动。当然,俄罗斯和美国在该国有相互利益。”从而明确表示美国没有兴趣进行实质性的干预。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