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不到一个月,袁纯清即为山西发展号脉。
“山西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一个能源资源大省的发展转型,是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近期在调研中对山西做出上述定位。
本报记者获悉,自6月中旬开始,一场转型发展大调研在山西展开,调研主题涵盖城镇化建设、煤炭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研究、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装备制造业研究、科技支撑等19个主题,交由山西18个常委和副省长牵头参与,每人领一个。
其中,袁纯清亲自牵头《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
此次大规模调研活动将于8月中旬结束。袁纯清希望借此次调研活动,为山西描述清晰的山西转型发展路径,作为施政的开端。
面对一个沉重的山西,袁纯清已然开始亮剑。他的使命是将一个自然资源大省打造成经济文明强省。
1.山西要打破“资源诅咒”
山西发展因煤而兴,问题因煤而生。
在经济变革和发展中,山西形成“一煤独大”的重型产业格局,煤、焦、冶、电、钢铁产值对GDP贡献率在80%以上。过度的能源依赖使山西深陷“资源诅咒”。
所谓“资源诅咒”是说,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与其不良经济发展现状的相悖现象。即丰裕的自然资源并不一定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反而更多情况下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带领山西走出资源“困境”是袁纯清肩上的重担。在袁纯清看来,“山西要以煤为基,实现多元发展;不仅要挖好煤,还要用好煤。”
煤炭产业仍是山西转型的工具。“煤炭是山西产业发展的树干,其他产业皆为枝叶。资源省份转型发展首先依靠自有资源,煤炭是山西离不开、跳不过去的槛儿。煤炭产业只有实现转型,其他产业转型才有基础。而煤炭产业转型的抓手是煤焦冶电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山西省社科院院长李中元说。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黄晓勇认为,产业转型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开发阶段、规模、产业自身链条长短以及城市区位特征等多种因素。如果资源处在衰退期,则地方政府就不宜选择产业延伸模式。资源规模也会限制产业选择模式,资源加工业一般都有经济规模的要求,只有较大资源开采规模才适宜采取产业延伸模式。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的资源型城市较适宜选择产业更新模式或复合发展模式。
“对山西而言,无论从煤炭产能,还是煤炭地质储量而言,山西完全有延伸煤炭产业链、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和条件。”李中元说。
2.从挖煤到煤工业转变
如何才能“既挖好煤、又要用好煤”?这是袁纯清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山西省学界的观点是:山西必须在战略层面上实现由“能源基地”向“能源中心”转变,即由原有的“基地”式平面发展模式转向新的“中心”式立体发展模式,将山西打造成为集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产品交易、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全国性“能源中心”。
长久以来,山西的定位是能源工业基地,源源不断的黑金大量外流。“国内每10吨外运煤炭中,有8吨是山西供应。”李中元粗略统计。
山西煤炭工业厅预计,2010年煤炭产量将达7亿吨,铁路外运量预计4亿吨,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很显然,山西若不转型将仍然延续能源供应者的角色。
“在这种模式之下,山西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使整个经济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模式下,形成大进大出的特殊贸易结构,省内经济极易出现大起大落。”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说。
“山西有的不仅仅是煤炭,我们需要看到煤炭之外的山西。”太原市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建林说。
山西省社科院调查结论显示,山西具有良好的能源产业及由此衍生的煤化工、电力、冶金产业基础,形成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体系。尤其是和煤炭相关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化工和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农林牧副渔专用设备制造等等,在行业和全国名列前茅。
“除上述煤炭资源、煤机装备制造之外,山西拥有煤炭技术、教育、文化等软资源,这是陕西、宁夏、内蒙等省份所不具备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安全、环保、物流等共生产业与煤炭融合,打造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山西将实现价值再造。”潘云说。
在潘云看来山西打造能源经济中心的基本路径是:传统能源产业基地——传统能源总部——培育以能源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能源经济中心。
3.亲手抓太原城市群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开展的19项调研课题中,袁纯清亲自牵头《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山西转型的重中之重。
“山西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在45%左右,一些地区甚至高于国内水平,但是存在城镇配套设施不足、规模偏小、功能不足等问题。”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告诉记者。
根据山西省既有的思路,“打造太原城市群和都市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统筹”是推进城镇化的三大抓手,其中太原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是重点之一。
袁纯清也清楚地认识到,在中部六省中,唯有山西省内尚未形成具有区位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山西地处中部六省最北段,太原经济圈是中部“六极”中较弱的一极。
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长株潭经济圈、皖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规划。山西若要在中部“诸侯经济”中崛起,需要快马加鞭,打造中部地区发展的“北引擎”。
除打造区域经济引擎之外,袁纯清试图为太原赋予国际化色彩。在太原调研期间,袁提出将太原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这对于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而言,无疑是一次功能再造和重构。
“太原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没有自己的腹地,需要重塑核心竞争力。”袁纯清对太原做出上述评价。
太原的地理位置和布局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成簸箕形,“簸箕口”向南。夹在群山之间的太原城,目前建设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其南边接壤的榆次市就成为城市扩展的惟一出路。
“"太榆同城化"是打造太原经济圈的关键,也多次列入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议事日程,但是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太原市政府研究中心副调研员贾茂泉告诉记者。
4.太原如何向南?要有超凡的协调能力
各自为政的现实,将太原与近在咫尺的榆次割裂开来,并人为加剧了两地的同构化。根据本报记者了解,山西的城市同构化现象特别严重,经济上的资源配置功能并不强。在太原与榆次间的恶性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太原与榆次交接之处,太原设立了三个开发区,晋中也建了两个开发区。开发区之间基本雷同,不利于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也无助于经济圈的扩大和提升。
有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两地之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互挖墙脚。“榆次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便从太原签到榆次,虽然相隔有20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使之泾渭分明。”这位官员说。
由此可见,摆在袁纯清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让太原突破空间的重重阻碍。而这个障碍首先是行政体制的障碍,这个障碍使“太原经济圈”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无实质性进展。
“太原经济圈”概念提出已有二十余年。根据记者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山西省经济研究领域有关研究人员开始涉足太原经济圈研究。
至今其理论研究成果仍被当前执政者认同:太原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太原市市区化的约束,扩大现有太原市发展的“城圈”,建设太原经济圈,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在更广阔的地域和空间中谋取发展。
按照现有的太原城市圈发展路径,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分为核心圈和辐射圈,按照经济的相关性和区域的合理性,大体范围包括太原10县(市、区)、晋中7县和吕梁4县。其中,太原市和晋中榆次市同城化,成为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区。
袁纯清在结束太原调研之后,6月18日太原市即成立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调研组,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任组长,太原市副市长荣彤、吉久昌任副组长。
在太原市政界和学界看来,调研组的规格似有不足。太原都市圈建设涉及太原、晋中、吕梁等市,单凭太原一地之力难以协调行政体制的问题。有山西省和太原市官员建议,成立由省长挂帅的协调运作机构,以联席会的方式协调经济圈有关事宜;成立太原经济圈综合研究院,着手制定综合规划。
在袁纯清的棋盘里,如何摆布太原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是一门大学问。城市圈规划毕竟不是简单画个圈就能做大,更需要做好城市定位、产业布局和升级改造、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在这些体制和机制问题面前,袁纯清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和判断?
(责任编辑:赵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