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华君武自画像(资料照片)。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璩静、周玮)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艺术家和领导者华君武6月13日因病逝世,文艺界众多人士深感悲痛。在中国文联28日举行的“华君武同志追思会”上,弥漫着对这位中国美术界巨擘深深的景仰与怀念之情。参会者纷纷发言,缅怀这位为新中国美术事业起到奠基作用的杰出漫画家。
“全民阅读”的讽刺漫画 “老华的画,顶得了十万兵!”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著名画家侯一民感慨地说,“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画的《磨好刀再来》。他画的蒋介石,这两个太阳穴贴一个小膏药,四方块,黑膏药,这个深入人心,谁都知道华君武画了这个像,人民大众都记得十分清楚,都为华君武叫好。”
的确,华君武的画通俗易懂,易于让老百姓理解。他的画又往往直指时弊。“他的漫画以鲜明的社会性、现实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留下鲜明的印记。”侯一民说。
华君武1915年4月出生于杭州,少年时代就热爱美术,1933年赴上海求学并开始漫画创作。1938年,华君武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从延安时期开创讽刺漫画到艺术创作的最后时刻,华君武坚持以幽默的讽刺画鞭挞社会上种种落后现象。他的漫画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可谓家喻户晓,达到“全民阅读”的程度。
这是华君武创作的漫画作品(拼版图片)。 用漫画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者,华君武用80多年孜孜以求的艺术实践,坚持走文艺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让文艺更好地反映时代、服务人民。
《疑难杂症系列》《生活拾趣》《猪八戒系列》《磨好刀再来》《死猪不怕开水烫》《假文盲》……中国文联会议厅外墙上,一幅幅华君武创作的讽刺漫画如今依然引人发笑、令人深思。
华君武一生留下的数千件漫画作品,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财富。“他的漫画作品不仅具有社会所需要的批评精神和讽刺力量,更可贵的是,他用漫画承担了社会责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
直到90岁,华君武仍关注社会,坚持手不离笔。他说过,原来一天画两三张,85岁以后三天画一张,直到90岁左右才停笔,因为手发抖了。即使这样,他对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还是高度关注。《讽刺与幽默》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说,每每谈到此,华老总是流露出对漫画的眷恋和不舍之情,令人动容。
1980年10月,华君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参观漫画博物馆(资料照片)。 把画展办到田间地头 作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华君武新中国成立以后参加并长期组织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工作。十年浩劫后,华君武复出,领导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美协工作。他熟悉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努力营造了新时期美术事业发展的良好的生态。
华君武在创作和社会活动中认真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身体力行地提倡艺术为大众服务。深圳市文联主席董小明曾经是华君武在中国文联担任书记处书记时的老部下。他回忆说,几十年来华君武一直强调展览要走出美术馆,要把画展办到工矿、军营和农村的田间地头。
“到工厂办展览时,他坚持和工人们一起吃住,还经常当场画漫画送给工人。”董小明说,深入群众、贴近人民是华君武一贯的风格。他说,晚年的华君武把跑邮局、给喜爱他的群众寄书回信为乐,借此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1990年3月17日,华君武(右)与漫画家丁聪在北京香山(资料照片)。 童心未泯的“老华” 正直、开朗、豁达、睿智、风趣……在很多人眼中,华君武就是个嫉恶如仇而又童心未泯的老头。华君武从不喜欢别人叫他大师,喜欢别人喊他“老华”。在他担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时,工作人员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都亲切地叫他“老华”。
对华君武为人、为文、为政留下深刻印象的各界人士还有很多。他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校友、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兰表示:“在延安的时候条件虽然很困难,但华君武仍然很乐观、潇洒,总是一副儒雅的样子。他不仅会画画,还会拉一手很好的二胡,总是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快乐。”
于兰这番话,说出了许多人对华君武的感受。病危之际,华君武拒绝了很多想来看望他的人,他更希望人们看到他生龙活虎的模样。
“老华”走了,留给爱他的人们永久的心痛和无尽的怀念。正如侯一民所说:“不能华君武走了,就没有了讽刺。不能艺术繁荣了,就没有了批评。”中国的讽刺漫画界呼唤着更多华君武式的优秀创作者,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这是华君武的资料照片。 这是1944年秋天,时任美术系教员的华君武与宋琦在延安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学院结婚时拍的照片。
1950年1月,华君武在《人民日报》社工作(资料照片)。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