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揭秘Visa银联交恶内幕:银联海外崛起引Visa眼红

来源:中安在线
2010年06月29日09:51

  一个是全球的银行卡老大--Visa,一个是全球最大市场的银行卡老大--中国银联,双方的公开反目,自然引发各界不同猜测和关注。

  6月初,国际卡组织Visa向其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8月1日起,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4"开头BIN号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Visa要封杀银联!”

  Visa的回答措辞严谨、立场鲜明,颇有国际大佬风范。其中国区新闻发言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Visa从来没有、也不会"阻止"银联。"6"打头的银联标准卡仍可以在全球自由地走银联的通道。Visa所做的是属于正常业务范围的合规考量。目的是为了确保Visa持卡人能够享受到由Visa支付系统提供的安全便捷和可靠的支付体验及服务的保障。

  银联相关负责人的回应则措辞严厉、态度直接:银联和Visa共同推出的双标识双币种信用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识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

  从2002年到2010年,短短数年间,Visa和银联快速完成了从亲密师生到合作伙伴再到竞争对手的角色转变,角色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曾经的“师生”

  2004年之前,在中国银行业面前,Visa更像是一位降尊纡贵、循循善诱的老师。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国内银行还处在依照各自的标准发行银行卡的"诸侯割据"时代。而1970年成立于美国的Visa,已是全球信用卡产业的“教父”:1995年参与制定全行业的技术标准,1997年全球Visa卡年交易金额达1万亿美元;2000年Visa卡发行量达到10亿张。

  当然,Visa并不是发卡机构,而是一家全球支付技术公司,是连接持卡人、商户和金融机构的交易处理网络,其收入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客户支付的费用,以及基于交易额、交易笔数和所提供的其他服务收费。主要业务为信用卡业务。通常所谓的Visa卡,是指金融机构发行、与Visa有合作关系的银行卡,卡面上有Visa的标识。

  1993年,Visa在北京设立办事处。面对国内处于“原始”状态的信用卡市场,Visa积极地帮着“拓荒”,包括帮助相关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训中心、培训银行卡系统员工等;并游说国内银行发行了一些Visa卡,尽管这些卡当时不仅无法跨国使用,甚至连在国内跨行、跨地区使用都不行,但Visa不着急:将来大陆的银行卡市场一旦开放,就可以帮助这些银行发国际卡。

  然而,Visa还没有等来开放,先等来了银联。

  2002年3月,经央行批准,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从此,国内银行的“侯割据”时代结束,银联成为各银行发卡必走的清算通道。Visa此时已在中国大陆耕耘了近10年,在清算标准、品牌推广等方面已形成自身特点。而银联则是“一穷二白”,“作为一个卡组织,其规则、概念、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懂行的人来教授。”业内人士表示,又是Visa当仁不让,做起了老师,并且尽心尽力,不厌其烦:先后为银联系统提供了几十种不同的培训;一名高层业务骨干曾在银联现场指导长达两年;多名美国专家来中国指导网络建设;邀请银联的技术人员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参观、培训等等。

  师生双方亲密无间。2002年6月,银联宣布加入Visa成为其会员,这意味着银联的商户有资格接受持卡人使用Visa卡进行消费。银联相关人士表示,“加入Visa是银联加强和国际清算组织合作的第一步,银联入会后的第一个计划就是要打通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和Visa之间的国际通道。”“要做中国的Visa”是银联在成立大会上的誓师宣言。

  相关市场人士表示,银联入会Visa,看重的是Visa的背景:发卡量超过10亿张、特约商户和银行超过2200万、ATM机高达70万台以及在亚太地区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对银联而言,在人民币尚且无法自由兑换的前提下,选择和Visa合作不失为其通向海外市场发展的一条捷径。同时,Visa对于银联的投怀送抱也很高兴,因为Visa认为,银联的入会将使他们进入中国的步伐变得更快。”

  怀揣着“中国梦”的Visa和怀揣着“visa梦”的银联,都觉得找到了通往梦想的捷径,于是,师生成为了合作伙伴,印有双方标识的双币信用卡就是明证。

  银联毕业了

  “我没看到任何一张Visa卡有两个品牌,这是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产品,也是Visa数十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Visa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说。

  银联和Visa确定合作关系后,限制依然存在。Visa想进入大陆市场,但大陆没有开放境内清算体系;银联想走向海外,但没有全球商户资源可以供持卡人出境消费时使用。于是,印有银联和Visa双标识的双币种信用卡成为一种默契:Visa借助双币卡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银联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为自己走出去铺路。当然,在国内市场上与银联合作推出双标识双币种信用卡的不止Visa一家,还有另一国际卡组织万事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银联也迅速发展并成长起来。2007年上半年,银联发卡量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交易量持续激增。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发卡总量为700万张,境内发卡量则超过20亿张。与此同时,银联的海外扩张也迅猛加速。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受理商户、POS和ATM累计分别达到55.7万户、69.8万台和71.9万台,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8%、29%和23%。全年银联卡国际业务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为3436万笔和1083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3%和62%。

  与后起之秀银联的突飞猛进相比,Visa对大陆市场的渗透显得进展较慢。

  Visa至今既不能发人民币卡,不能从发卡银行处收取人民币卡的品牌使用费,也无法搭建人民币清算网络以收取交易费。"目前的收入就是境外的Visa卡在中国消费,和境内的双币卡在海外消费时所产生的费用。"Visa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表示。

  随着昔日“学生”银联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崛起,Visa这个昔日的“老师”的滋味可能不会好受。双方慢慢地出现了矛盾。

  2003年下半年,银联提出希望借助Visa或万事达的全球网络,让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走出国门,遭到了二者的反对,Visa和万事达均以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初协议为由拒绝。此后,银联意识到,如果不发展自己的品牌和标准,就注定只能成为区域化支付清算组织。2004年,"新兵"银联开始了国际化的艰难跋涉。银联网站上一篇文章介绍当时的国际银行卡市场,"以信用卡及签名借记卡市场的交易金额为考量标准,Visa、万事达、运通三个品牌占全球信用卡和签名借记卡市场份额的87%以上,品牌集中度相当高,其中Visa在信用卡及签名借记卡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信用卡市场的品牌竞争属于典型的垄断寡头竞争。"文中的无奈,似乎也表达了银联当时对国际信用卡市场垄断局面的无奈。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升级。由于Visa是奥运会唯一支付服务赞助商,银联卡被拒于奥运现场门外,而Visa单标识奥运卡同样在银联渠道遭遇"说不",由于不能经银联渠道而只能经Visa渠道支付结算,商户被迫提高扣率,需多交15%~20%的手续费。

  此后,包括Visa在内的国际卡组织开始表示出了对中国信用卡市场"不开放"的不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0年3月,Visa公司、美国运通公司和万事达卡公司要求美国贸易官员采取行动,迫使中国开放信用卡市场,并声称会就信用卡准入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此事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有分析人士称,“此时的银联已经羽翼丰满,而Visa则是怨气冲天。你不让我铺国内,我就不让你铺境外。”很多人认为,Visa“封堵”银联海外渠道,是其逼迫中国开放国内银行卡渠道的战术之一。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