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老人半月翻新116块烈士墓碑 有生之年守墓(图)

来源:重庆晨报
2010年06月30日05:45
 昨日,位于璧山凤凰山顶的烈士陵园,刘少文正在擦拭墓碑。本报记者 张锦旗 摄
 昨日,位于璧山凤凰山顶的烈士陵园,刘少文正在擦拭墓碑。本报记者 张锦旗 摄

  87岁老人的义举

  一位步履蹒跚的古稀老人,一个沾满红漆的绿布袋、几把捆扎结实的毛刷子……这个月,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照,不少璧山人总能看到一位老人迈着迟缓的步伐走进烈士陵园,身影很单薄、步行有些吃力。

  现在,当人们再度进入这座位于璧山凤凰山的烈士陵园时发现了它的变化:整个陵园的墓碑被人用红漆翻新了碑文,块块如新,上面的烈士名字、籍贯等内容清晰可见。每天都会有人到这里做清洁护陵工作。

  这正是这位每天提着布袋子进入陵园的87岁老人一个月来的工作。他说,这个活,他打算干到离世。

  半月翻新116块烈士墓碑

  还打算用有生之年守护它

  “看这天,是要下雨了,下雨前如果不去打扫干净,雨停了就脏得很。”简单地收拾后,昨日下午3点多,刘少文又出发了,还是提着油漆、毛刷子、笔这三件套,年迈的他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也有些吃力。

  烈士陵园矗立在璧山县凤凰山顶,离建设路35号的家有近四公里的路,刘少文蹒跚着走了一个小时。进入烈士陵园,再小心翼翼地迈上53步石梯,便来到了他熟悉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又来扫墓呀?”“老人家,小心点哟,快下雨了。”刘少文翻新烈士墓碑的事,经过陵园内散步的人们互相转告,已被很多人知晓,往返于家与陵园的沿线,总有人认出这位步伐缓慢,但总是面带微笑的护陵老人。

  平时少出门的刘老头

  最近提着袋子频繁出门了

  璧山县建设路35号,是一栋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旧楼,这里的老居民说,没多久,这里也要拆迁重建了。可大家没想到,要拆迁前,这栋老楼里还出了位“名人”,不少“老璧山”如今都知道他了。

  他就是住在这栋老楼里的87岁老汉刘少文,“出名”是因为刘老汉干了一件他觉得挺正常的事:用半个月的时间翻新了烈士陵园内的所有墓碑,如今,每天去陵园为这些墓碑做清洁成为老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之一。

  “刘老汉都87岁了,每一步路都很小心,所以以往我很少看到他出门。”今年56岁的李青碧是老刘家20多年的老邻居。李青碧记得,由于年迈后行动迟缓,这些年刘少文很少出门,但从6月初开始,大家发现平时很少出门转悠的刘少文,每天总会穿戴整齐地进出小院,而且手里老拿着三件东西:一把毛刷子,一个油漆桶和一个装满笔的绿袋子。

  每天去的地方也一样,将近4公里外的璧山县烈士陵园,而且是风雨无阻。

  平时灯都舍不得开

  却买了最好的油漆和毛刷子

  老人每天这样的行头出门,他去干啥?差不多在半个月后,大家知道了答案:他去给烈士陵园里的烈士墓碑翻新去了。

  昨日下午3点,记者按照附近居民的指引来到刘少文家时,他收拾着东西准备出门,目的地还是一样:烈士陵园。

  “我正收拾出门了,这天快下雨了,要搞快点去。”由于是阴天,刘少文家40多平方米的老屋里几乎漆黑一片,打开两扇窗户勉强可以见到点亮光,刘少文就在这昏暗的光线里找到了自己每天出门的三件宝:一把毛刷子,一个油漆桶和一个装满笔的绿袋子。

  每晚不到天黑不开灯、衣服不破到不能穿出门,就绝对不买新的……81岁的老伴杨文英说,“他很节约,省得连楼上楼下的邻居都觉得他‘抠门’。”但这位有些“抠门”的老人却干了件“大方”的事:5月底,刘少文拿了800块钱去了趟建材市场,买回了一桶名牌油漆,一把毛刷子和几只笔头上好的毛笔。

  在老伴的印象中,这是刘少文几十年来最“奢侈”的一次开销。

  每天往返八公里路

  他翻新了116块烈士墓碑

  “人活一张脸,那是常对活人说的话,人死了也一样,死后的名声、墓碑就是他们的脸面。”在璧山县的烈士陵园内,安息着116名革命烈士,如今烈士们的“脸面”已经焕然一新。刘少文用半个月的时间,让烈士陵园里116块墓碑全部焕然一新。

  “为了一份尊重”这6个字是刘少文解释自己为啥这样做的原因。

  今年5月,很少出门的刘少文出来散了一次步,顺着家门往外走,他径直来到了烈士陵园门口,“我想走进去看看,看下这里的烈士们,我们这辈人对他们好有感情。”

  进入陵园后,刘少文看到气势庞大的烈士墓碑群,但上面的字体和碑文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早已褪色模糊不清,“我用手摸了摸,字体雕刻得很好,墓碑并没有损坏。”于是,回到家,刘少文便给老伴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买上油漆,把烈士陵园里的墓碑全部重新刷一次。”

  把烈士墓碑全部上漆冲刷,对于一个87岁、行动已有些迟缓的刘少文来说,并不是件容易事,但他坚持了下来。

  下雨了,就等雨停后带伞出门;太阳大,他就傍晚出门。烈士陵园矗立在璧山县凤凰山顶,从建设路35号到那有近四公里的路程,就这样,每天往返近八公里,沿线的人们每天总能看到这位老人提着油漆和布袋的身影。

  他还做了个新决定

  用有生之年守护烈士墓碑

  进入陵园,他跪在墓碑前一笔一划地勾画着,每一笔都落得小心翼翼,由于双手容易发抖,每一笔稍有不慎,他总会用布小心翼翼地擦掉重来。

  “王全德”、“于立海”、“江广阳”……再度来到烈士墓碑前的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些烈士们的名字;湖南、辽宁、广州……看清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籍贯,在刘少文看来,“这就是尊重,我对烈士们的尊重。”

  重新刷完墓碑后,每天习惯于往返陵园的刘少文又做了一个让老伴有些担心的决定:“在有生之年,用双手去守护烈士们的墓碑,让它们一直干干净净。”老伴杨文英有些担心,但她最终选择了支持,有时,他会陪着老伴一起,带上毛刷子到烈士墓碑前看看、扫扫。

  用刘少文的话说,如今退休在家的他又“上岗”了,但这个活,他要打算干到离世。

  “如果墓碑里的人们还活着,他们中间很多人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算是高寿了,但他们看不到这个好时代了,现在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可能是他们在世时做梦都想不到的。”刘少文说,他懂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吃水不忘挖井人”,“里面的很多人都是解放军战士、也有人民警察,他们要么剿匪死了,要么为了保护人民安全财产被害。”刘少文觉得自己每天来看看、扫扫,这样做,是给烈士们一份尊重,对逝去生命的尊重,“我懂这个道理,连小孩子都懂,没有这些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