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尔6月30日专电(记者 陈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韩国近年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难”给他们带来沉重压力,也是韩国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
据韩国劳动部提供的今年5月就业情况最新数据,韩国15岁至29岁人群的失业率为6.4%,达274万人,其中155万人为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如果再加上目前暂时不打算求职及正在进行公务员考试和企业应聘复习培训的“准备求职”人数,目前韩国共有约207万名29岁以下大学毕业生处在“无工作状态”。另外,还有17万大学毕业生每周工作时间低于36小时,属于“不完全就业”人群。
为应对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韩国政府及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缓解就业压力。
政府:国家出资提供实习岗位 韩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政府支援青年实习制度”,即由政府出资,鼓励中小企业聘用未就业青年进行实习。
韩国劳动部青年就业科负责人李守钟告诉记者,目前韩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两难困境,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劳动力不足。因此,韩国政府将促进就业的突破口定在中小企业。具体措施是,由政府出资,向聘用实习人员的中小企业提供50%的实习人员月薪,时间最长6个月,单人可享受的资助额最高为每月80万韩元(约合667美元)。如果企业在实习期结束后将实习人员录用为正式员工,可再获得为期6个月、每月65万韩元(约合542美元)的资助。
李守钟说,韩国大学生历来青睐待遇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存在偏见,因此政府大力倡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政府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建立中小企业数据库,以增进他们对这些企业的了解。
除中小企业外,“青年实习制度”还拓宽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机构。据韩国媒体报道,这一制度在2009年为青年失业者带来了约10万个就业岗位。
此外,韩国政府还在高校推行“留在校园”计划,即鼓励高校聘用毕业生担任实习助教或实习研究员,并进行相应职业培训;在企业中推广实施“分享工作”计划,鼓励企业以减低新进人员薪酬的方式,雇佣更多新人。
高校:促进就业各用奇招 在韩国,毕业生就业率亦被纳入大学评估标准,且就业率高低事关能否获得政府财政资助,因此韩国各高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各用奇招,为毕业生想办法、谋出路。
韩国工科类重点大学——国立金乌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其建立的“自我面试系统”。这套系统内存储了2.5万个涵盖各类企业风格的模拟面试提问,以便学生们进行练习。该系统还提供全程录像服务,学生可在事后得到专家教授的指点。系统还能通过学生简历和自我介绍找出弱点,提供类似就业咨询的服务。
韩国外国语大学则从2009年起引入了“硬件数据库”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所谓“硬件”指的是每个学生为就业而积累的各种资历,包括学分、外语能力、专业资格证、社会服务成绩、海外研修成绩、各种比赛获奖经历和实习经验等。学校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督跟踪学生学业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提醒和督促,并在企业招收学生时,按照“硬件”分数排名高低进行推荐。
此外,更多的学校通过开办就业培训班、资助学生取得就业所需的资格证、设立实习培训项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教育,并与相关企业进行互助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
促进就业任重道远 尽管韩国政府在刺激青年就业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民间反应不一。
一些学生认为,政府主导的实习岗位均为“非正规就业”,与“正式工”相比,薪资水平、福利待遇都偏低,而且存在发展前景渺茫等问题。许多人在实习期结束后并不能成为正式员工,将面临再次失业。再加上有些岗位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技术含金量不高,对提高工作经验帮助不大。
此间一些劳动力专家也称,政府提出的上述刺激就业政策,是高失业率大背景下采取的临时应急性措施,从长期看来还有局限。政府还应在促进企业自发增加雇佣、激活经济景气、增加企业投资等方面采取措施,经济增长才是最好的促进就业方案。
李守钟坦言,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转变的,需要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他说,政府的长期计划是,在目前的教育系统中引入更多有关职业教育的观念,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了解“职业”的含义,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此外,还需大力推进产学结合的制度,解决教育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