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来,这样的山路不知走了多少回 |
查查笔记本,看看谁该打疫苗了,然后电话通知 |
早上5时,带好要用的疫苗准备出发 |
他是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他的工作就是给全乡7岁以下娃娃们打计划免疫预防针。为此,他每月步行200里,翻山越岭去打针。
他用双脚丈量了14个自然村127平方公里的土地,整整37年,为20万人次打针。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把双路乡的强制免疫工作,做成了全国的先进;他个人年年获得省、市表彰。从24岁到61岁,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大山深处,精心构筑起基层最坚实的防疫堡垒:他的片区,37年间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没发生一例漏种,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他对双路乡乡14个村子熟悉得很,谁家都能找到;全乡1.2万乡亲,更熟悉他:刚懂事的孩子看见他,远远就哭,知道又要打针了;调皮的孩子,只要一听王元林的大名,立即变乖;全乡共10所学校,每年强化免疫时,学生躲着他走,没人喜欢他。
他打完针后的叮嘱,双路乡家家户户都背得下来: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服下;有红脓的硬结时,就用热毛巾敷,有发烧症状,物理降温。
有客人来,他买了两元一包的大丰收烟。看到别人抽的牌子,又偷偷把烟藏了起来。
他不会做家务,地里的活计也只会收割,不会耕种。家里家外,妻子李桃子一个人全包了。在她眼中,丈夫是有事业的人。而丈夫的事业,就是“看着娃娃们没病没灾”。
“日子是苦,能填饱肚子就行。我死心塌地给娃娃们打针,让他们长好,可是大事。我不能让乡亲们拉扯大个孩子,因为没打疫苗,残了、傻了、死了。乡里最远的村子到我家,骑自行车往返也得一个多小时。让家长们抱着刚生下的小娃娃来,不可能。再说打完针后,娃娃们大哭,极易感冒着凉,会影响下一次打针。这几年,村里的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女人在家带孩子,她们还得照料土地,几乎没时间带着孩子走出村子,更别说打针了。——王元林”
王元林其人其事
20岁时经推荐接受培训自此与防疫结了缘
静乐县在吕梁山脉东麓。双路乡居县域北端,境内山峦起伏,多绵延的土石山。山泉水汇集成一条条河流,冲刷出六条深邃幽长的河谷。祖辈们在这里临水而居,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十余个自然村。王元林家在神家村,位于全乡最中心。如果忽略风吹日晒的粗黑肤色,抹平脸上的条条深纹,王元林算是长相英俊的男人。国字脸,浓眉大眼,坚挺的鼻梁;举止是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斯文、缓慢,做事有板有眼,行事小心谨慎。
静乐县是国定贫困县,窝在大山深处,人走出去难,凶险的病却没少来。“听老人们讲,那些病惹人啊!”(惹人是土话,意即传染。)王元林曾听奶奶说,新中国成立前,山腰上的砚湾沟村,村民偶染霍乱,当即迅速传播。得了病的人往村外跑,躲在村外土窑里等死,再也没回过村。两年过后,胆大的村民上山去找,里面死了二十几个人,累累白骨。村子里患天花的人,十人九死。侥幸活下来的,满脸疤,像山核桃一样,坑洼不平,面容吓人。
这些病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是绝症,村民们历来谈之色变。王元林从小就明白:“这病就像鸡瘟、猪瘟,是人类的瘟疫!”
20岁时,王元林被村里推荐到县中医班接受“半农半医人员”培训,外科、中医、妇幼保健,他均有涉及。断断续续培训了几年,1973,王元林与七八十位同学被分回各自的乡卫生院,担负门诊、药房、防疫工作。这个“速成”群体,迅速构建起贫困乡村最基础的医疗体系,百姓看病,打针、吃药,有了初步的保障。
一村村一户户耐心劝说直到乡亲们接受疫苗
王元林到乡卫生院,第一份工作就是给乡亲们打天花与麻疹疫苗。背起书包大小的冷藏箱,里面放上冰,带足疫苗,王元林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打针。
上世纪70年代,乡亲们已经认可这两种疫苗,上门去打,大家都愿意。那么少的药水,一针打进去,人就不得病了,也不怕被传染。这工作,王元林边干边享受着神圣的快乐。很快,县里的防疫工作跟上国家步伐,增加了3种对7岁以下儿童的疫苗:卡介苗、糖丸、百白破。但接种这3种疫苗,遭到村民抵制。
大山里的人很固执,认死理。自家孩子没病,为啥白挨那一针,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最初,家长们死活不让王元林进门。王元林走得腿累,心也累极了。生性话少的他强迫自己与家长们沟通,,告诉家长打了这些针,孩子们能长好、能成才!那些时候,他一个月快说出一年的话了。越说越觉憋屈,他不明白这事怎么做起来这么难?
一次,王元林在缺水的马家湾村推广疫苗,十几个适龄娃娃只打了两个。傍晚时分,他悻悻地准备返家。这时,一个男人赶着牲口从五里地外驮回两桶水,就快临产的女人看到水回来了,像往常一样挺着大肚子抱下一大桶水。水桶着地,女人也软了,下身流血不止。
天色已晚,县城去不了,王元林不是医生,好歹也是学医的,被乡亲们拉来救命。王元林断定孩子保不住了,先帮她生产,待死胎产下后,再给她输了两袋血浆,女人性命无忧。
王元林守在一旁,看着那个脸色白得像墙皮的死婴,心酸不已,山里人们生活艰难,生下娃娃,得让他们好好长,再难也得给他们打上疫苗。
王元林救活这女人,人气在马家湾飙升。等他再来,村里的人们再不反对,让吃糖丸就吃糖丸,让打针就打针。随着王元林“被信任”的指数迅速提高,他再推广疫苗时就顺利多了。
一村一村、一户一户,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说服着乡亲们。“打疫苗,就像冷了穿衣,饿了吃饭一样,谁打上,对谁好。”乡里的百姓,就这样浅显易懂地慢慢接受了国家强制免疫。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