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座谈会。会上,四川省汶川县副县长、水磨镇党委书记王志勇等8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作了发言。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用心实干最关键 王志勇
四川省汶川县副县长、水磨镇党委书记
两年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共产党员一定要在重建发展中创先争优,当好邻里的“示范户”。恢复重建,头绪多、难度大,情况复杂,共产党员示范带动尤其重要。
“5·12”,这个曾经让我们感到悲痛和绝望的日子,如今成了希望与重生的起点。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援助下,经过两年恢复重建,水磨人从废墟中站起来了。温总理视察水磨时,肯定我们是“用心在建设”。联合国人居论坛理事会把水磨镇列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两年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乡镇党委一定要在重建发展中创先争优,当好全镇的 “火车头”。震后的水磨,一片废墟,让人心痛。怎么重建、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才能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专门召开所有村支部书记参加的党委扩大会,会上形成了共识:“援助只是暂时的。要长远发展,得靠我们自力更生,得靠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我们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坚持基础设施与发展产业并重。围绕住房重建,我们在镇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争当重建先锋,争做为民模范”主题活动,组建了23支党员干部服务队,进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决住房选址、建材选购等实际困难。围绕产业发展,6名班子成员与18名村支书签订了“捆绑责任制”,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抓不好产业就主动下课!
两年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员干部一定要在重建发展中创先争优,当好群众的“主心骨”。三年重建任务,两年要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实干最关键。地震后,白果坪村水源被破坏,上千人面临饮水困难,镇村党员干部迅速组成突击队,攀岩辟路、肩挑背扛,短短3个月,就在陡峭的山崖上开辟了一条18公里长的引水渠。
两年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共产党员一定要在重建发展中创先争优,当好邻里的“示范户”。为了发展旅游,要对老人村的老街进行统一规划搬迁。拆房子,党员带了头;搞致富,党员作表率。目前,全镇种植养殖业已建成了7个党员示范基地,15个党员示范户,带动发展了30多个观光“农家乐”。
不能给党抹黑丢脸 智扎才仁 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党员不是没有家,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但我们在党旗前宣过誓,群众需要时就要向前冲,任何时候都 不能给党抹黑丢脸。
扎西大同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牧业村,全村共有228户660人。在“4·14”地震中,全村32人死亡,154人受伤,村里的房子几乎全都倒塌了。
那天地震时,我正在村里检查卫生。在剧烈的摇晃中,看到周围的房子倒的倒、塌的塌,村民们哭的哭、喊的喊,一切都乱套了。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意识到发生大灾了。干部稳住神,群众就能稳住心。我马上把村里的28名党员集中起来,召开了一次最短的党支部会议:咱们受灾了,乡亲们还压在房子下,赶快跟我救人去!简单分工后,我们按照划定的责任区,挨家挨户搜救被埋群众。村委会主任嘎玛文索的父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两个儿子被压在废墟下,但他没有回去看一眼,连父亲遗体火葬也没顾上去。三社社长才哇正在救人时,得知弟弟、孙子遇难,强忍悲痛,擦干眼泪说:“死了的没办法,还是救活人要紧。”全村28名党员一半家中有亲人遇难,但他们始终没有离开搜救现场,从废墟下救出了165名群众。我们党员不是没有家,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但我们在党旗前宣过誓,群众需要时就要向前冲,任何时候都 不能给党抹黑丢脸。
搜救结束后,我们统一搭建帐篷,收拢受灾群众,把党旗高高竖立在党支部门口,让党员看到党旗,就看到召唤;让群众看到党旗,就看到希望。一些群众说:“看到党旗就知道我们有救了!”我们建起了灾区第一个帐篷党支部,设立了党员活动室、治安警务室、卫生防疫室、救灾物资发放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各种服务。同时,我们建立党员干部工作队,成立民兵联防队,维护村里治安秩序;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协助开展灾情统计、医疗和翻译等工作;团结宗教人士,做好亡灵超度和受灾群众安抚。我们还特别注重民族团结互助,发放救灾物资先群众、后党员,先重灾户、后轻灾户,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村里的藏、回、汉等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回族党员马尚俊把领到的帐篷和自家的食品、衣服,送给了一位民工,自己一家却挤在农用车里。
大灾大考见真心 余炎先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龙合乡党委书记
确保每个群众有水喝、喝上放心水,是我们共产党员在抗旱救灾中的党性所在。
去年8月以来,我们乡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到今年初,乡里所有的山塘干涸,泉水断流,水柜枯竭,全乡85%的群众、80%的大牲畜面临缺水的威胁,2.9万亩春播作物无法播种。
群众急,我们乡党委更急。我们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搞好乡、村、屯三级灾情反馈,及时研究解决抗旱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力量深入灾区摸清实情,建立供水送水台账,组织和争取救灾财物。实行乡、村干部包干责任制,乡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乡领导包片、乡直属单位包村、乡干部包屯、村干部包户,责任到底、责任到人。全乡25个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党员争先锋、抗旱树旗帜”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交通条件较好的,党组织组建了“党员农机送水队”;农用车使不上的,组建了“党员摩托车送水队”;车辆到不了的地方,有“党员马帮送水队”;马拉不到的地方,有“党员背篓送水队”。旱情最为严重时,全乡每天共有56辆农用车、200多辆摩托车、110匹马投入抗旱送水工作,送水量达680吨,总里程5000多公里,往返最远里程达86公里。一支支送水队不怕苦不怕累,把党的关爱送到千家万户,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确保每个群众有水喝、喝上放心水,是我们共产党员在抗旱救灾中的党性所在。在抗旱救灾中,为激发党员争先进、当优秀,我们组织开展了“千名党员下村屯”大行动,全乡1000多名党员白天钻山洞,寻水源,给群众拉水送水、抗旱保春耕;夜晚走村入户访民情、安民心、解民忧,当群众的贴心人。我们大力推行党员结对帮扶制和党员服务承诺制,把联系党员的姓名、送水服务电话、服务内容制成服务爱心卡,发放到联系对象的手中,及时为群众提供服务。明浪村党员莫正观联系的对象是70多岁的五保户李光杰和残疾瘫痪老人李德巧,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他每天拉着马为两位老人送水,往返一次就是14公里。在5个多月里,他从未歇停过一天。李德巧老人感慨地说:“要是没有党送来的救命水,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干透了!”
带头干出漂亮活 钱之广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馆长、中国馆部临时党委副书记、部长
服务无止境,党员作示范。创先争优,就要落实到每项服务工作中,体现到每个党员的实际行动上。
办好世博会,中国馆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建筑设计理念新、要求高,无论是外观、用色,还是结构、布局,要让人一看就是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难就难在工期紧、任务重,1个主体馆、31个省区市馆,16万平方米的施工量,要在两年内全部完工。为了出精品、抢进度,党员、干部始终冲在第一线,带领群众一起干, 带头干出漂亮活。有的同志连亲人临终前也没能见上一面,有的同志家在上海却几个月没能回家,连5岁的孩子都不认识他了,有的同志甚至因长期工作劳累而病倒在岗位上……但大家觉得为了那抹绚丽的“中国红”,值!正是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体设计人员和施工团队顽强拼搏,每天超强度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以上,成功完成了52万立方米的土方挖运,13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2.1万吨的钢结构吊装,11万米的焊缝连接,攻克了悬挑35米,顶盖1.96万平方米,斗拱形抗震设计,大型展馆消防性能设计等多项建设难题,实现了“百日封顶、创造奇迹”的目标。
凡是到过中国馆的参观者,都会为“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所演绎的中华灿烂文明而吸引,为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辉煌成就的“和谐中国”纪实片而震撼,为设计新颖、特色鲜明、文化浓郁的31个省区市馆而流连忘返。这里,倾注了大批全国顶尖布展设计专业人才的心血,凝聚了中国馆全体办博人员的艰辛,这项创新工程中,党员是主体、是骨干。
开园以来,中国馆接待任务最重,客流量日均高达15万人次,这对我们管理和服务是巨大的挑战。我们提出开馆184天,就要改进管理、优化服务184天。服务无止境,党员作示范。创先争优,就要落实到每项服务工作中,体现到每个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在馆内建立了215个党员责任区、222个党员示范岗,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让党员责任担起来,带头践行服务承诺,带动全体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开园以来,中国馆游客投诉率始终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内。
做事就要有韧劲 姚 珺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十委社区党委书记
群众的难心事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党组织的威信就越来越高了。
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关键是党支部和党员都行动起来。我们认识到,社区党委要实现强党建、惠民生、促和谐的争创目标,就得让支部和党员都“动”起来、“活”起来。为此,我们引导8个支部围绕“创精品社区党建,建文明和谐社区”作出承诺、发挥作用。党员干部支部的31名党员带头承诺,为群众搞好公共事务、居家生活、人文情感3个方面60多项服务,群众有困难都知道去哪里、该找谁。社区党员邵亚明承诺照顾一位孤寡老人,前段时间老人生病,屎尿都拉在身上,她赶紧帮老人擦洗身子、清洗衣物,社区居民夸她比闺女还亲。3个楼栋支部206名党员,承诺协助做好小区安保、帮教失足青少年、维护校园安全等工作,他们组成了8支志愿者队伍,每天活跃在社区。2个非公企业支部8名党员,承诺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综合支部还组织从事个体经营的8名流入党员,承诺带头守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社区党委统一向群众公布各支部和党员的承诺事项,定期请群众评议承诺兑现情况。
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为民解难最重要。社区下岗职工多,有工作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上有老下有小的林淑琴下岗后,感觉天塌了,都不想活了。我们几天跑了十几趟,帮她开了调料店。林淑琴拉着社区干部的手说:“有你们在,什么坎都过得去”。就这样,我们几年里帮570名下岗群众重新就业。服务群众要救难,更要救急。今年春节前,长春出现50年一遇的奇寒天气,社区干部带着70多名党员,冒着风雪,顶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安棉门帘,包暖气管,给低保户送电褥子、电暖气,奋战两天两夜,大家的手都冻肿了,却把居民的心焐热了。我们作为社区干部,为群众办事就要有股韧劲。党员杨素玉经常去孤寡老人家问寒问暖、买米送药,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20多年都一个样;党员王秀梅10多年先后包保了11名“两劳释解”人员,到现在没一个走回头路的;党员高峰每周至少搜集一条就业信息,4年多来提供信息370条,帮助43人就业。群众的难心事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党组织的威信越来越高了。
创新报国 百折不挠 黄伯云 中南大学校长
忠诚于党,报效祖国,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无悔的选择。
搞科研,就是要瞄准国家目标,瞄准外国人卡我们脖子的项目,用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做难事、打赢仗。多年来,因为材料不过关,我国高性能航空刹车片全部依赖进口。为了加速自主研制,少走弯路,我们花了一大笔钱,从国外买回一块样品,经检测,竟然是废品!这件事,使我深感屈辱。决不能让国家的航空战略安全受制于人!我们搞材料研究的,一定要拿下这个难题,在航空制动材料技术上深深印上“中国”两个字。我和我的团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过20年磨一剑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成功研制出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片,改写了中国飞机必须依赖进口此类高性能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项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和社会最大的奉献。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中,我先后组建了4个科技型企业。由我创建的高科技企业“博云新材”已成功上市,但我自己不占任何股份,所获得的各类科技创新奖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奖金全部交纳了党费。我觉得,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比什么都重要。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始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为大中型企业输送“工程一线下得去、能力全面适应强、功底深厚后劲足”的杰出人才。我特别注重发挥院士群体的作用,以院士们的理想、实践与情操,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我还将获得的“桥口隆基基金奖”等多项奖金,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中南大学杰出学子奖”。至今,我自己就培养了5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看到他们成长为科研领域、企业界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我比自己获奖还要高兴。
立足本职 勇攀高峰 李金城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
为西部大开发、民族大团结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升华。
作为一名铁路勘察设计工作者,我先后参与了宝中铁路、兰新铁路等2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勘察设计,给我感受最深、最为自豪的是参与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死考验的关头,能够立足本职,践行诺言,勇挑重担,甘当开路先锋,是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创先争优的最好体现。
勘察设计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找路。在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世界屋脊”建设铁路,面临着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难度超乎想象。解决这些难题,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科技创新。为解决多年冻土问题,我连续多年带队沿线观测研究,摸清冻土的特性和规律,经过科学分析论证,提出了冻土施工技术决定性的“三大转变”,即冻土环境分析由静态模式转变为动态模式,处理措施由被动保温转变为主动降温,防治手段由单一工程防治转变为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确立了我国在高原冻土工程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青藏铁路开通后,始终保持安全平稳运营,并荣获了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科技工作者创先争优,就要弘扬科学精神,把每项工作做精做细。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保护冻土和生态环境,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为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我走遍了沿线的每座山、每条河,对每个工点都做到心中有数,被称作青藏铁路“活地图”。我们提出,只要铁路经过的地方,哪怕是一棵小草、一个小动物都要保护好。我们专门变更设计,避绕草场和湿地,设置野生动物迁徙通道33处。据统计,青藏铁路的设计先后改线上百次,补充定测13次,对253公里的线路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仅唐古拉山垭口段就节省投资3.7亿元。
我坚信,作为一名党员,只有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有限的科研生命奉献给伟大的事业,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
危急时刻 使命当先 吴 勇 青海省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
“救人!救人!赶快救人!”这是震后最初几天,我对官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4月14日清晨,我刚组织部队出完早操,突然间地动山摇,剧烈的晃动将我摔倒在地。地震了!一看手机有信号,我马上向青海省军区、兰州军区报告了“玉树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为上级决策部署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时刻,军分区迅速集结官兵,我作了简短动员:我们的名字叫军人,军人的父母是人民,现在的任务是救人!一声令下,139名官兵分成7个救援分队,第一时间奔向学校、宾馆和居民区展开救援,成为灾区最早实施救援的队伍。紧接着我们启动民兵应急机制,组织2000多名民兵,火速赶赴受灾最重的结古镇等5个乡镇展开生死营救。我又带领官兵不顾余震频发、房屋倒塌的危险,仔细勘察灾情,及时报告机场、道路受损情况,组织力量加强对武器库、加油站、银行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救人!救人!赶快救人!”这是震后最初几天,我对官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和军分区其他领导带领官兵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竭尽全力营救废墟下的生命。玉树州民族综合职业学校学生宿舍楼两层垮塌,上面一层摇摇欲坠,40多个学生被埋在下面。没有大型机械和专用工具,我们就在钢筋瓦砾中肩扛手刨,手脚扎破了、衣服撕烂了,大家全然不顾,硬是从废墟中掏出一条“生命通道”,相继救出了10名学生。在营救生命的黄金72小时,军分区官兵和民兵先后救出了1132名被埋群众。获救群众感动地说:解放军真是共产党派来的菩萨兵!
军人面前,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地震发生后,我带领部队把抗震救灾作为创先争优的战场,冲在最前面、干在最险处。副政委旦增家中8位亲人遇难,十多位亲友受伤,但他始终坚守在救灾现场。地震中,军分区有20多名官兵家中房屋倒塌,5名官兵的亲人罹难,但他们伤心不分心,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壮歌。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