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复课学生在安置点教室内唱响国歌。摄影: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黄老师,教我们唱首歌。”
“同学们会唱什么歌?”
“国歌!”
7月1日清晨,贵州关岭县“6·28”滑坡灾害转移村民安置点的一排平房里,同学们稚嫩的童音齐声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声响彻山谷。
这个安置点距离灾害发生地大约8公里,原本是光照电站的业主营区。关岭县民政局局长周翔告诉记者,截至30日晚,这里已经住进来近400名村民,"安置好他们的生活,是我们的责任"。
经统计,在这个安置点共有80名适龄儿童,当地政府迅速从相关学校抽调教师并决定加紧复课。记者看到,一大早,安置点一处平房的三间屋子门口已经贴上了红纸条――“1班”、“2班”、“3班”。房间不大,约十来个平方米,两排课桌后面,整整齐齐地坐满了学生。
49岁的陈兴权是坝湾小学的老师,所在学校正好处于受滑坡威胁的危险地带,学生全部转移了出来,“学校总共26名学生,除了两个在另一个安置点,其他的,全部都在这里”。
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来自于简庄小学。临时学校的负责人、29岁的岗乌镇中心小学老师黄春江说:"简庄小学还在正常上课,这部分孩子是随家人转移出来的,回到学校上课太远,所以也进了临时学校。除了我们这个安置点,还有一部分转移出来的学生被安排在茅草坪小学插班就读。"
因临时学校筹建较为仓促,书本、黑板都还没有运到,黄春江和老师们商量后决定,把孩子们分为3个班――学前班和一二年级一班,三四年级一班,五六年级一班,"先登记造花名册,把学生的情况摸清楚,然后给他们进行一些心理辅导,毕竟刚从危险地带撤离出来,他们的情绪不是很稳定"。
14岁的韦伊是简庄小学六年级学生,29日随父亲、幺叔转移到安置点,“没想到这么快就回到学校”。正带着孩子们唱国歌的黄吉平今年23岁,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家在岗乌镇大寨村新寨组,听说老家发生滑坡灾害,30日匆匆赶回家中。
“爷爷被埋在里面了。”黄吉平强抑悲伤,“好在,家里其他人都没事。我是学教育的,能帮上一点忙,我会尽力去做。”
(新华社7月1日电)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