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储粮使得农民售粮习惯发生变化。图为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镇小河北村农民把玉米放进 科 学 储 粮 仓内。 新华社记者 齐海山 摄 |
吉林玉米价格达近十年来历史最高点
今夏“断粮”风险威胁玉米深加工企业
记者 王晓明齐海山 长春报道
种种因素表明,2010年吉林玉米市场价格将会继续保持强势。玉米价格高位震荡一方面增加了种粮农民收入,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高企的市场价格,会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可能面临“断粮”风险。
一方面国家大批量拍卖临储玉米,另一方面农民囤粮惜售;随着玉米需求的刚性增长,不少加工企业采取了涨价“抢粮”的收购策略;再加上玉米播种推迟的推波助澜,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吉林玉米收购价平均每吨超过1800元,达到近10年来历史最高点。
“至少还要等几个月卖粮!”
“我们家春节前卖了一大半玉米,每斤0.67元卖的,留到现在的玉米有的粮贩子一斤要给0.81元,我也没卖,听说今年的玉米还要上涨,我至少等再涨几分钱再说。”农安县开安镇农民初长阁说。
据吉林省粮食局统计,截至5月18日,全省新粮入库440亿斤。按全省530亿斤总产量计算,商品量已基本入库,农民手中尚有部分余粮待售。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走访了榆树、农安、德惠等产粮大县的农村,发现不少农民家里的玉米简易仓里还是满满当当,“早卖早吃亏”的想法得到了不少农民的认同。榆树市五棵树镇互助村农民尹玉国院子里的粮仓是用木棍及铁丝网做成的,1.5公顷的玉米一直都没有销售。“我们去年至少能打粮1.8万公斤,每公顷产量在1.2万公斤以上,家里孩子上班,国家还给我们农民补贴,自己还养了几台拖拉机农忙的时候干点活,所以不缺钱,也就不着急卖粮,看着吧,粮食价格还会上涨,我们村早卖粮的村民都说吃亏呢。”尹玉国说。
尹玉国的邻居刘国忠也没有销售玉米,粮仓做得好一点,通风、离地就不能出现“捂粮”的危险,啥时候玉米青黄不接了再卖,“至少还要等几个月卖粮!”刘国忠说。刘国忠预计去年能打粮1.85万公斤以上,“村子里至少有20%左右的村民没有卖粮。”刘国忠告诉记者说,今后将改进储粮仓,换成角钢和铁丝网设备的,还能保存粮食更久一些。
在产粮大县农安县,不少卖粮农民也很羡慕“不着急”的农民,春节前卖粮最好的也就是每斤0.70元左右,现在卖粮都达到了0.80元了,而且看架势还要涨。“我们家春节前卖了一大半玉米,每斤0.67元卖的,留到现在的玉米有的粮贩子一斤要给0.81元,我也没卖,听说今年的玉米还要上涨,我至少等再涨几分钱再说。”农安县开安镇农民初长阁说。
业内人士认为,变动的市场行情和居高不下的价格,让农民的惜售心理逐渐趋强。由于国家收储及扶持政策支撑,近一年多来国内玉米价格持续强势上涨。目前,虽然市场价格仍处在高位,但农民出于对今年国家提价收购政策的预期普遍存在惜售心理,这导致东北产区贸易企业及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情况不佳,进而导致现货市场供应略微偏紧,并为玉米价格的上涨提供了有效支撑。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农民储粮设施比较简陋,如果进入雨季销售容易产生霉变现象。农户现有的储粮设施,对于高水分玉米不能适应,容易出现低温生霉,出现霉变,粮食降价等,给农民造成更大的损失。有的农户玉米与地面直接接触,粮食状况易受气温变化的影响,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如果储粮方式不当,将直接影响粮食质量。
七八月份加工企业可能出现“粮荒”
加工企业普遍认为,当前最主要的就是两个隐患:一是八九月份原料匮乏企业面临停产风险,二是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企业没有利润空间甚至陷入亏损。有企业表示,“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玉米价格肯定下不来了,明年如果继续今年这种状况,整个行业都有可能崩盘。”
作为“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产物,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十年内有了大发展,年加工量节节攀升。从当前的市场形势分析,今年七八月份部分深加工企业可能出现阶段性“粮荒”。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入夏后东北地区农民手中余粮销售殆尽;二是储备有限,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地储粮加上国储粮总计约有七八十万吨,但仅吉林当地19家规模较大的深加工企业一个月就需要消耗玉米80万至90万吨;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本年度中储粮公司在东北地区的临储玉米收购基本呈现停滞状态,这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后期原料供应威胁较大。
吉林省用粮企业收购价格尽管整体维持平稳,但也有个别企业再度上调收购价。长春大成烘干玉米(烘干粮)挂牌价格为二等1820元/吨、三等1810元/吨。松原赛力事达挂牌价格为1780元/吨,黄龙及中粮生化公主岭公司挂牌价格为1780元/吨。中粮生化榆树公司、公主岭禾丰玉米收储公司、吉安生化、四平天成公司、四平市和农牧业有限公司、吉林德大等企业挂牌介于每吨1780-1820元之间,每天收购量多数为几百吨,只有少数企业达到2000吨左右。由于收购量不足,不少企业对今后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粮源产生担忧,不得不采取提高收购价格策略抢收余粮。
“今年是吉林省历史同期粮价最高的一年,平均玉米收购价每吨接近1800元,较去年高200多元。”华润赛力士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介绍说,正常农民售粮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春节前为了过年,另一个是春耕前为了种地,可今年这两个高峰都不明显。他认为,从目前的形势看,今年七八月份吉林这些加工企业很可能出现“粮荒”,一是到时候农民手中余粮销售殆尽,省里的地储粮加上国储粮总共也就七八十万吨,而仅十九家规模企业一个月就需要八九十万吨原料,根本不够用。
据了解,目前中储粮正在研究拍卖上一年年收购的临储玉米,让不少企业既喜且忧。刘军认为,中储粮的拍卖,对于缓解企业原料压力,抑制玉米价格上涨势头有一定作用,但拍卖价格目前还不明朗,预计到厂价在1650元/吨左右。“由于种种原因,2009年国家临储粮收购基本没动,眼下的危机依靠临储粮能够得到一定缓解,但明年怎么办,现在看不到任何前景。”他说:“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玉米价格肯定下不来了,明年如果继续今年这种状况,整个行业都有可能崩盘。”
市场减产预期进一步增强
倘若后期东北恶劣天气继续出现,东北玉米减产预期将会进一步强烈,其对市场所能产生的支撑力度也会随之增强。
进入三四月份以来,东北玉米产区持续低温、雨雪频繁造成玉米播期推迟,成为市场炒作的重要因素。以吉林省为例,3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零下6.0℃,比常年同期低3.7℃,4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3.9℃,比常年同期低3.4℃。而且这两月内全省多低温雨雪天气,导致气温回升缓慢,土壤解冻进程比常年明显偏晚,使旱田整地和水稻育苗播种期明显落后于常年,严重影响了旱田整地播种和水稻育苗播种进度。
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各级政府都采取了措施,组织农民采取各种应急方式方法抢播抢种,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播种工作。但由于播期推迟7-15天的缘故,对秋后丰收预期造成了担忧。
吉林省气象台台长王晓明告诉记者,今年入春以来气温偏低,降水特多,留给农民播种的时间不足十天,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吉林省就完成了大田播种,中西部地区甚至已经开始了水稻插秧工作,不仅抢回了播种,而且也为秋季丰收抢回了积温,后期温度较高,对前期造成的积温损失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
另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黑龙江地区气候复杂,五六月份的降水偏少;辽宁西部易旱地区随着气温的快速回升,干旱范围和强度也可能再次增大。因此,今年东北新季玉米的产量可能下降,进一步增添了市场对下半年乃至明年国内玉米供应紧张的预期。倘若后期东北恶劣天气继续出现,东北玉米减产预期将会进一步强烈,其对市场所能产生的支撑力度也会随之增强。
观点
玉米涨价:可能引发关联产业连锁震荡
目前吉林省玉米收购价平均每吨超过1800元,最高达到1850元/吨,达到近10年来历史最高点,且仍有上涨态势。专家认为,粮价上涨目前已经对粮食加工业、畜牧业及食品工业等关联产业产生连锁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市场行情监督与调控,并综合运用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供需平衡,必要时也可采取适当进口方式平抑国内粮价,维持国内玉米及其关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拉动整个食品价格的上涨
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认为,玉米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第一个危害就是拉动整个食品价格的上涨,造成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强。玉米尽管已经不是餐桌上的必备食品,但是玉米一些初步加工产品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不少食品都添加了玉米原料来作为调味或增加营养,比如玉米淀粉在很多食品中都有应用,就连玉米生产的食用酒精也被广泛应用于白酒及部分食品中,玉米原料的上涨将带动这些下游产品的上涨,有可能会带动新一轮的涨价潮。
二是对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吉林省畜牧局局长贾涛认为,目前的养殖产业已经建立在玉米饲料为基础上,玉米饲料的价格与畜牧产品的价格密切相关,玉米价格上涨已经对吉林省的畜牧产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玉米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畜牧行业却出现了低迷的现象,成本不断提高已经影响到饲料和畜牧行业的健康发展。吉林省的养猪、养鸡等产业在成本不断高企的情况下,恢复比较缓慢,给农民增收、农产社会经济进步带来了不利影响。有资料显示,玉米饲料已经在养殖成本中占60%以上,玉米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给玉米深加工企业带来严重压力。由于玉米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下游产品的价格低迷,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不少玉米深加工企业多数处于微利或亏损运行中。更为严重的是,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感觉玉米粮源有限,不得不持续提价抢收农民手中的余粮,成为推动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应严控新上玉米深加工企业
吉林省农业专家郭庆海认为,国家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强玉米市场的监控,确保玉米市场及其关联产业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首先应严控新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并逐步推动玉米深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鉴于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成为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之一,所以国家应当控制玉米深加工企业不能一哄而起,应向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商品量、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等指标都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以保证企业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另外也能降低异地运输的巨大成本和缓解主产区的“卖粮难”压力,同时还能有利于优化地方产业结构,推进玉米主产区的经济增长。
其次,加大对玉米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及逐步增加农民的种粮补贴。同时,对当前农民储粮模式变化给予充分的分析和预测。农民在年底和春节前集中卖粮的情况已逐渐减弱,正在转向常年、分散卖粮,“惜售”“等价”将是今后农民在玉米销售方面的主要心理。因此,政府及市场能够给予一个相对准确的市场价格预期非常必要,让农民能够有一个卖粮计划,而不是盲目地储存。
最后,适度进口,平抑价格,更要减少玉米深加工的下游产品的进口量。进口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不可随意为之,以免为我国玉米市场造成更大的影响。
玉米进口:对市场心理影响大于直接作用
今年四五月份以来,关于玉米进口的传闻在市场上甚嚣尘上,目前部分外资企业已在具体操作实施。在我国限制玉米进口四年后重提进口问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多进口的百万吨玉米相对于我国每年消费近1.5亿吨玉米的巨大需求,只是沧海一粟,对我国玉米市场的直接影响并不大,然而,经过市场放大及期货机构的炒作,有可能对我国玉米不断看涨的心理有所打压。
两方面因素造成市场粮食紧缺的假象
专家认为,在我国库存充裕情况下,玉米市场价格不断推涨,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民储粮方式及收入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常年售粮的模式让不少企业感到无所适从,也对企业生产的安全库存始终有一种紧张感,因此在日常收购中不得不加价收购,从而进一步推高玉米市场价格。
储粮方式的变化让农民能够较长时间保存玉米,由原先的集中卖粮转变为常年、随时卖粮,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得到更大的收益。另外我国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升,“不着急卖粮”已经成为大多农民的心声,售粮习惯开始改变。
过去,售粮一般都集中在春节前和备耕前,而现在售粮时限开始从新粮下来一直持续到来年6-7月份。农户手中余粮要重新估计。以前市场一般认为截止到6月份,农户手中基本上不会再有余粮,但从实地考察来看,吉林玉米主产区农户手中余粮不在少数,尽管具体数量难以估算,但是至少和市场预计的农户手中已经没有玉米或仅有很少量的玉米不一样。
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认为,企业为安全生产需要储备稳定的粮源,农民储粮为追求最大的利润,两方面因素结合就产生了市场粮食紧缺的假象。
玉米进口一定程度造成市场恐慌
专家认为,今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恐慌,使得市场加大了对于玉米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放大的预期。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今年我国发放的玉米企业进口配额仅仅280万吨,这一部分转基因玉米的进口,一般是作为再加工出口给其他国家,我国自身消费量并不大。而相比于我国年均玉米消费量1 .5亿吨左右,仅仅杯水车薪,如此规模的进口量不会对于我国的供需局面产生太大的改变。此类进口基本上是以企业从国外进口其他农作物时的附属条件为主。但是玉米进口的出现,确实使得市场中出现了一定的恐慌,加剧了我国玉米“供应不足”这一流言的传播。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玉米价格上涨,给国际玉米价格带来一定的优势,由此产生了南方部分加工企业对进口的需求。但从长远看,中国放开玉米进口的消息已经成为CBO T的炒作对象,如果大批量进口玉米的消息成为事实的话,国际玉米价格将应声上涨,与国内的价格差别也将进一步拉近。在我国库存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加大玉米进口有可能压制不断上涨的玉米价格,但是也可能因此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有所降低。因此,玉米进口应当限定数量,不能过度增多进口数量,能够在市场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即可。
更重要是依靠国内资源解决问题
本轮玉米价格上涨,很多专家认为搞不清,市场上流言四起,很多分析多数是人云亦云,亟须相关部门做好调查研究,而不是盲目地跟风炒作,因此摸清市场底数非常关键和必要,在当前情况下,更不能盲目扩大进口数量,冲击国内玉米市场。
首先,对当前农民储粮模式变化给予充分的分析和预测。农民由年底和春节前集中卖粮的情况已逐渐减弱,正在转向常年、分散卖粮,“惜售”、“等价”将是今后农民在玉米销售方面的主要心理。因此,政府及市场能够给予一个相对准确的市场价格预期非常必要,让农民能够有一个卖粮计划,而不是盲目地储存。
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和界定“囤粮”的问题。正是因为农民储粮模式的变化,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一方面收购量得不到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临储政策不能及时启动,这两方面的原因已经让深加工企业非常担心,因此不得不囤积相当一部分粮源,以备不时之需。正是由于对粮源的担心,加工企业也不得不抬高收购价格,从市场上抢购粮源。
第三,适度进口,平抑价格,更要减少玉米深加工的下游产品的进口量。这个“进口”应该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的,并不是随意为之。由于多数进口并不能解决目前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紧张的问题,因此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国内资源解决问题,今后还将继续限制玉米进口的数量,以免对我国玉米市场造成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