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扩容从根本上解决了深圳在特区功能和城市空间相分隔情况下的二元化状况
将为深莞惠一体化中发挥深圳的核心作用提供更好的制度安排 专家认为,未来深圳发展将遵循大城市发展规律,发展为新加坡、香港那样的国际化城市
昨天,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扩容,范围从原来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扩大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91平方公里,面积将增加5倍。
省长黄华华在昨天上午深圳市举行的“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庆典”仪式上致辞表示,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深圳未来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这对深圳破除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优化深圳产业布局,深化深港合作,以深莞惠一体化发展,提升现代化、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推动深圳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在正式扩容前夕,深圳率先将全市的最低工资标准统一调整为1100元/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也梳理了现行的120项有效特区法规,决定将101项适用于扩大后的特区,13项暂缓。特区扩大后,深圳怎么办已经在市、区各部门中被广泛探讨。
特区范围扩大具有什么意义? 打破特区二元化隔离状态 1992年7月1日,深圳市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拥有了“特区立法权”;2000年7月1日,《立法法》正式实施,赋予深圳市“较大市立法权”。由于特区立法只在327.5平方公里的关内实行,而关外的宝安、龙岗等区实施的则是通行全省的法律法规,造成了特区内外法规适用的不统一,产生了诸如闯红灯特区内罚500元而特区外只罚200元这样的怪象,也为深圳特区内外“二元化”的巨大差异埋下了种子。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陈涤表示,随着特区扩容,这些困扰立法机关和执法部门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宝安、龙岗都将适用同样的法规。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表示,特区扩容从根本上解决了深圳在特区功能和城市空间相分隔情况下的二元化状况。他表示,以前深圳的产业布局和重大设施都偏重于特区内,对关外的考虑不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造成了特区外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而特区扩容将为深圳的发展腾挪出更大的空间,为解决土地、资源、能源、人口的难以为继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特区扩容的象征性远大于实际意义。”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表示,深圳已经是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特区,未来深圳的发展将遵循大城市发展的规律,发展为新加坡、香港那样的国际化城市。
深圳特区范围扩大后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体现综合配套改革平台意义 特区扩容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谭刚表示,特区扩容最本质的含义在于立法权的统一,因此,必须打好“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这两张牌。“何种情况下用特区立法权,何种情况下用较大市立法权,深圳多了一个选择,应该从推动全国改革创新的角度作一个更有利的选择。”
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圳被赋予“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地位。谭刚表示,深圳的改革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路径有三种形式:单项改革,如土地拍卖;配套改革,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改革。
“在一个更大范围的特区进行改革,改革的系统性、深度和衔接,涉及到的内容更能体现综合配套改革。深圳一方面要发挥特区功能,另一方面更要体现综合配套改革平台的意义。”谭刚表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查振祥则表示,城市一体化,深圳必须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事业等诸多方面打出组合拳,让大特区的城市功能互相衔接,效率更高。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则表示,深圳最紧要的挑战是创新。他指出,深圳目前的创新是由一批杰出企业支撑的,他们之后可圈可点的企业不多。另外,深圳现在的区域创新体系远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特区扩容后,怎么构建、打造创新体系,深圳还要下功夫。”
深圳特区范围扩大对深莞惠一体化有无影响? 与深莞惠合作息息相关 深圳经济特区扩容之后,东莞、惠州将与经济特区直接接壤,这对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东岸一体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看起来是深圳一家的事,实质上 与深莞惠合作息息相关。”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表示,在珠三角东岸一体化的过程中,深圳是龙头,一直在资金、技术外溢、产业转移等方式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随着特区一体化的推进,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可望大大增强。
此次深圳经济特区扩容后,东莞的凤岗、塘厦、长安都将直接与经济特区相接。凤岗镇的一位地产中介小刘告诉记者,在凤岗置业的深圳人占到了当地市场份额的70%,目前凤岗的房价比深圳要便宜一半左右,深圳经济特区扩容后,凤岗的区位优势会大大提升,“相信深圳会有更多人到凤岗买房”。
钟坚则表示,深圳特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深圳作为全国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谭刚也表示,深圳特区的扩大将为深莞惠一体化中发挥深圳的核心作用提供了更好的制度安排,“在需要制度创新的时候,更好利用特区的牌子进行创新。”
以后去深圳还要不要过二线关? 进出关仍要进行抽查 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去深圳经济特区都要办证,过关都要接受检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后,原有的二线关将如何处置呢?
国务院的批复中指出,特区范围扩大后,现有的特区管理线暂时保留,不再新设。“二线关”的问题被暂时搁置,而其何去何从,中央批复“今后视发展需要,由广东省商同有关部门提出特区管理线处理办法,按程序报批”。
记者从驻守二线关防线的广东边防七支队获悉,目前二线关没有要撤、或者移的迹象。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接到上级通知,二线关的管理暂时没有变化,日常工作也和以前一样,进出关同样要进行抽查。
黄华华带省有关部门到深圳现场办公时强调 特事特办全力支持深圳发展 南方日报讯 “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说明经济特区不仅要永远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昨天上午,刚参加完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庆典活动,省长黄华华就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深圳“现场办公”,强调省里将全力支持深圳发展,对于深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特事特办,能立即办的事情要第一时间解决。
“其他不用说了,只谈要求,谈希望省里协调解决什么问题。”在听取深圳工作汇报时,黄华华开宗明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取得了显著而辉煌的成就。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的特殊政策。现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经济特区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省里要坚持特事特办原则,帮助深圳打开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如何支持深圳发展?黄华华强调了四个原则:凡是深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属于中央部门的事权,省里也一定要积极、主动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帮助深圳解决问题;凡属于省里事权范围的,能办的事要立即办;暂时办不了或面临这样那样困难的,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同时要抓重点难点,加快进度,尽快办理;由于客观情况实在办不了的,要及时与深圳市有关部门沟通,共商协调解决办法。
“黄华华省长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深圳经济特区,就支持深圳"大特区"发展特意讲了一番特别有针对性的话,让我们倍受鼓舞。”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昨天是“七一”,又适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更是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到全市开始实施的好日子,黄华华省长讲的四条原则紧紧围绕“特”、体现“特”,特事特办,全力支持深圳发展,这场务实、高效的现场办公会,让我们很振奋,下一步,深圳将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做好汇报沟通,与省有关部门一道,共同为深圳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更好的条件。
链接 特区扩容历程 1992年深圳市经省政府批准和同意,曾向国务院转报了《深圳市扩大特区范围改变宝安县体制问题的请示》。国务院同意了深圳市撤县建区的请示,而对于扩大特区范围的请示,只是做了“目前不宜考虑”的批复。
1998年深圳市政协委员郁万钧、陈锡添递交提案,建议重新审议“二线关”存在的必要性,主张将“二线关”后移,只在通往东莞、惠州等交通要道设卡检查,不设围网。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广东代表团提交议案,建议将宝安龙岗两个行政区域划入特区范围管辖,从根本上解决深圳法律适用上“一市两法”的问题。
2004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深圳市市长的李鸿忠领衔重提特区扩大建议,60人连署。
2009年5月国务院在批复《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时允许深圳将特区范围一事另行按程序报批。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2010年5月29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参加深圳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讨论时透露了深圳特区扩容获批一事。
2010年7月1日深圳举行特区扩容庆典,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正式宣读国务院批复文件。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