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昆明:四关键词铺就军转安置新路子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02日16:40
  6月20日,下午,市军转办。面对记者,已确定今年转业的驻昆某部干部刘昌宏(化名)说:“往年这些时候,正是我们这些转业干部为了选择一个好的工作单位而四处奔波、到处求人的时候,托关系、递条子,请客送礼,没有一个同志不为此忧心忡忡、愁眉苦脸的。”紧接着,他话峰一转,“但现在不同了,目前,我正在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明确的复习范围抓紧学习,为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个好的成绩,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而努力。”

  作为转业干部个人,不找关系,不托门子,不担心没单位要,不怕保不住公务员的“金饭碗”;作为部队,不用再为单位转业干部工作的事烦心,不用再担心单位的转业干部因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岗位而拒绝到地方政府部门报到;作为各部委办局的领导和市军转办的干部,不再担心或成群结对,或个别的转业干部及部队领导隔三岔五到办公室、到家中拜访……所有这些变化,都缘于2008年一项改革──昆明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制度改革的推行;缘于一项政策──《昆明市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考核考试安置办法(试行)》的实施。

  关键词之一 勇气

  以完成政治任务为前提、以行政手段为保证的传统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法,为完成大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军转安置工作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军转干部安置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大部分军队转业干部又只想进党政机关,而各级党政机关单位又不断精简调整,使得各级党政机关接收安置的压力越来越大,渠道越来越窄,困难越来越多。

  长期以来,我市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主要采取双向选择和指令性分配相结合的办法。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安置办法日渐显现出一些不足:一是科学性、客观公正性体现不够;二是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不够充分,容易形成暗箱操作;三是对年龄较大、军龄偏长及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照顾安置的政策难以体现;四是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创新军转安置工作的办法、路子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但是,改革何其容易。还在调研之初,各个方面的压力就不期而至,不断加大。“你们昆明市是不是拒绝接受转业干部!”,“中央有安置政策你们还搞什么改革!”,“军队转业干部本身就是国家干部,凭什么要求我们考试……”

  面对种种压力,我们坚决贯彻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由原市人事局带领军转安置处的同志多次深入驻昆部队、省军转办、市属各部委办局征求改革意见、建议,积极向实行考试考核安置工作起步较早的济南、南京、九江等地学习取经,在充分考虑昆明市情的基础上,着眼实现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由政策分配向制度分配的转变、由政府分配向市场分配的转变,坚持把维护军队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与优化全市人才资源结合起来,着力建立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接收安置机制,引导广大军队转业干部在竞争、择优的过程与用人单位实现了良性互动。

  关键词之二 竞争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按照“通过市场配置的资源的最大化、最多化,通过权力配置的资源最小化、最少化”的原则和“业绩积分,考试取分,按分选岗”的要求,研究制定了《昆明市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考核考试安置办法(试行)》。办法改变过去双向选择和指令性分配相结合的安置方式,把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服役期间的工作业绩作为安置的主要依据,采取“公开安置政策、公开安置方法、公开安置计划、公开计分成绩、公开安置岗位、公开安置结果”,按得分高低逐一公开选岗的办法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新的安置办法充分体现了安置工作为军队服务、为军队干部服务的方针和政策,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激励军队干部安心服役,有利于照顾为部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而年龄偏大的同志和功臣模范以及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志,有利于杜绝在安置过程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2008、2009两年,全市共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420名,随调家属15名。在市级单位和主城四区安置的军队干部都按照自身的条件和个人的意愿选择了满意的岗位,有效地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五华区厂口乡人民政府离市区较远,多年来一直缺乏军转人才,原武警云南总队曲靖支队教导队正连职教员雷嘉林,考核考试总分56.2分,排96名,供他选岗时还有70个岗位,经与爱人电话商量后,雷嘉林毅然选择了厂口乡人民政府,结束了厂口乡多年没有军转人才的历史。同时,我们对军队转业干部随调家属安置工作也进行了创新,依据其配偶“考核”分数,分类(按身份:企业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由高至低依次选岗。两年来安置在我市的15名随调家属均选择自己中意的岗位。广大军队转业干部认为,《办法》让他们放了心,不用再到处求人、托人了,靠自身能力和在部队的实绩来选岗让他们心服口服。在部队的现役干部认为,办法让他们安心服役,免除了后顾之忧,增强了他们献身国防,努力献身部队建设的信心。“关系多不如知识多,门子硬不如军功硬。”这是许多转业干部的肺腑之言。

  为了让这些军转干部尽快在地方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每年他们全部报到上岗后,我们还要专门组织培训,帮助他们把这块"短板"补起来,努力缩短从部队到地方的适应期,为到地方建功立业创造条件。

  关键词之三 阳光

  推进军转安置工作改革,确保部队满意、军队转业干部满意,地方满意,关键在于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让军转安置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在阳光下运行。

  一是科学编制预分计划。根据省下达的安置计划,在深入各部委办局和昆明四城区人事组织部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单位的编制数、历年接收数和单位性质、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办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和编制预分计划,报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后,由市长签发全市各接收单位。

  二是合理确定安置岗位。坚持把单位岗位需要和军队转业干部专业特长结合起来,指导各部委办局和四城区组织人事部门以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为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和提供岗位数比实选岗位数多15%-20%的要求,合理确定各单位安置岗位,确保了每名转业干部都能挑选到比较满意的岗位。

  三是严格组织考试考核。协调部队移交部门对到我市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进行了考核。考核以军队转业干部个人档案中的原始资料为依据,根据《办法》中的计分标准进行。考核成绩经军队转业干部本人签字认可后,在部队进行了公示。省安置计划、名单下达后,及时组织在市级单位和主城四区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进行了考试。为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考试时,市军转办不仅在每个考场除安排2名人员监考,装配了录相监控设备,邀请了驻昆军以上部队领导、省军转办领导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检监察部门领导进行巡视,还按照异地出题、异地改卷、全程监督的原则,邀请了上海考试院出题,考试前一天下午才带着试卷到昆明,考试结束后,试卷当场密封,当天下午运回上海,由上海考试院统一阅卷。考核考试工作结束后,及时将考核考试成绩和排名情况,在网上进行公布和公示。

  四是公开组织选岗定岗。考核考试成绩、排名顺序和安置岗位在网上公布和公示后,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个人考核考试总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进行公开选岗,岗位选定后由转业干部、监督部门和安置部门三方现场签署《选岗确认书》。整个选岗过程由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驻昆部队的领导、新闻媒体及军转干部的家属全程参加进行监督,真正杜绝了暗箱操作。由于安置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始终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部队、接收单位和军队转业干部对接收安置工作都表示十分满意。

  关键词之四 问责

  我们坚持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求各级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安置政策,严格执行安置工作纪律,坚决完成安置任务。

  一是总结经验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为总结《昆明市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考试考核安置办法(试行)》实施两年来存在的问题。4月份军转部门到驻昆部队进行了走访调研,征求部队对我市军转安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市军转安置办法,为我市完成2010年的军转安置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二是健全领导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具体人。要求各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过问、经常关心,统筹好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安置任务,认真协调解决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搞好组织协调,把握好安置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以部门工作的顺利实施保证全市军队转业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把接收和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工作情况作为考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表彰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条件,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激励各接收单位严格按照政策和时限要求做好接收、分配、定岗、培训等工作。

  四是健全协作联动机制。要求各级组织、人事、机构编制等部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级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政策规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政策的衔接、配套和落实工作;军地之间注重加强沟通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安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部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各级各部门搞好沟通协调,切实加强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五是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拒绝接收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未完成安置任务的部门和单位,一经发现和查实,市委、市政府将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组织、人事、编制等部门将视情况停办、缓办其人员调动、录用和编制审批等事项。

  《昆明市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考核考试安置办法(试行)》实施两年来,得到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以及军转干部的充分肯定,真正实现了地方、部队和广大军转干部三满意。2008年,《昆明市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考核考试安置办法(试行)》被昆明市评为2008年度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成果二等奖;2009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了我们的做法;同年,原市人事局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并连续8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许多地方和军转干部利用云南军转安置网对《办法》给予高度评价,重庆、成都等二十多个城市的军转部门来人来函学习借鉴《办法》,解放军报、云南日报、昆明日报、都市时报、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对我市的安置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张亚:自主择业,大有可为

  2005年,驻滇某军正团职军官张亚从部队转业,按照政策,张亚可以享受政府安置,进入政府部门。可是已经45岁的张亚果断决定,响应政府的号召选择自主择业。脱下军装,对于有着28年军龄、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军营的团职军官来说,意味着一下子又要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创业,张亚转业后不断学习,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为自己积累了理论知识,在这之后,他从基层做起,从事各种代理工作,先后在昆明、北京等地辗转,学习实践经验,了解社会。从北京回来之后,张亚通过向银行贷款,和朋友借钱、与别人合作,把自己全部退役金都拿了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一开始他和云南大学合作治理滇池蓝藻的项目,但由于资金链条出问题,项目被迫流产。这次的失败使得张亚损失不少资金,但也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不应该贪大,应该一步一步走。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后,张亚瞄准环保行业,贷款做起了生物科技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军转干部的身份也给他带来了很多便利,从资金到政策,政府部门都为军转干部自主择业提供了扶持。

  五年时间过去了,张亚的两个项目都走上正规,从一个军转干部摇身变成了云南澄江立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云南石林三协电动游览车观光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回忆起这个过程,张亚告诉记者,部队的经历磨练了他坚持、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对于即将面临转业的军队干部,张亚要告诉他们,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大有可为。

  金政全: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在部队多次被评为“神枪手”、“技术能手”、多次立功的金政全,转业后,独自承包了800亩杂草丛生的荒山,他背负着家人与群众的冷眼,孤身一人开荒植绿,硬是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如今,身份已成为云南柳树湾休闲园总经理的他,正带动附近农民齐奔小康……

  2001年,中央出台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鼓励营以上的军官走自主择业之路。是心安理得地接受政府安置,还是响应政府号召做第一批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呢?”最后,他决定响应中央的号召,走自主择业的道路。放着地方领导职务不去做,金政全却选择从头开始,困难可想而知,就连他的亲戚朋友,也对此充满疑惑。

  作为云南第一批“吃螃蟹”的军转干部,没有思想压力那是假话。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那年岁末,金政全的“昆明阳宗海柳树湾山野营地”正式成立,他也当起了庄稼人。9年过去了,金政全在一路荆棘下摸爬滚打。如今步入金政全的山野营地,一条长3.6公里的柏油路蜿蜒而走,举目四望,成片成片的树木和农作物在路两边蔓延开去,几年的艰辛,上千个日夜的辛劳,终于有所收获了。目前,他的营地一年的经营收入达到100多万,员工从当初的5、6个人发展到今天的50多人,经营管理日渐走上正轨。

  有人说,金政全成功了!而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这只是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唐世勇:摆正心态,转换角色

  “接受地方安置,但心里一直没底。” 2008年,有着20多年军龄的唐世勇选择转业,脱下戎装,从部队走向地方。可长期在部队生活的转业军官在离开军营的时候,总会有些不适应。在加上原来双向选择,计划安置的安置模式让他在选择岗位过程中的压力剧增。

  好在,2008年昆明市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在全省率先推行考试考核的办法,按照分数的高低选择工作岗位。唐世勇就恰巧碰上了这次改革,考试能够相对保证选拔的公平性,唐世勇当然十分高兴。回忆起当时的考试,唐世勇清晰的记得,当时的考试非常正规,从发放试卷到考试过程,都和国家级考试一样严格,这也给唐世勇吃了一个定心丸。在唐世勇看来,这样的考试考核办法来安置工作岗位,相比之前的指令性分配,更加体现了军转安置的公平性,真正实现了关系多不如知识多,门子硬不如军功硬。

  考试结束后,唐世勇按照自己的考试成绩,按顺序选择了昆明市规划局的岗位,从此走上了地方建设的道路。经过不到两年的学习努力,凭借着军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唐世勇如今已经是南京招商分局的副局长。唐世勇告诉记者,军队转业干部在走向地方的过程中,一定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以比较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滇:在新的岗位“如鱼得水”

  “转业前的日子基本都是在托人、找关系。”营职转业的赵滇决定转业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为了能去个好单位,赵滇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查电话“走后门”,希望能够找到心仪的单位接收。可事与愿违,个把月下来,赵滇一无所获。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昆明将推行考试考核计划安置转业干部的消息让他看到了希望。不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走旁门左道上的赵滇开始认真的复习考试。最终他以笔试第三名的好成绩如愿选上了市检察院的岗位。

  本科是法律专业,又在部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赵滇在检察院没几天便被分到了主要的业务科室,负责办案。“一开始也不能上手,但学的很快。”赵滇说,他们处室是全院最忙的,有时候一天都要处理三四个案子,但这样也给他创造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如今,他已成为处室的主要力量,仅去年一年便办案90多件。

  “感谢那次的阳光考试,否则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如鱼得水。”赵滇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记者杜托报道 (来源:《昆明日报》)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