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通讯:新疆喀什古城的“前世今生”(组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02日22:40

喀什烧陶人家。侯宇 摄


喀什高台古城中的靓丽风景。侯宇 摄


老城清真寺。侯宇 摄

  中新社喀什7月2日电 题:喀什古城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记者 邓敏

  “不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不到阔孜其亚贝希巷,上述一切似乎都不知端详。”

  在这段广为流传的诗句中,阔孜其亚贝希巷指的便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喀什高台民居。中国学者称喀什古城为中国仅存的古西域文化特色老城,联合国专家评价它是“丝绸之路”上遗存的最重要老城,几乎所有的西域探险家都留下了深深的喀什情结。高台民居则是喀什古城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十三、四岁的时候嫁进来,我的姐姐也嫁在附近的人家。”65岁的维吾尔老妪布卓拉古丽盘腿坐在自家院落里的“苏帕”(炕)上,和记者聊起她在高台民居数十年的生活。

  “我家的房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布卓拉古丽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她家的院落里,地上铺着平整干净的四方砖,院子中央茂盛的无花果树开始结出绿色的果实,墙角的各式盆栽开出或红或黄的花朵,衬托着房屋外墙上的红色瓷砖,喇叭花蜿蜒而上,与凉棚一起遮挡盛夏的阳光……

  布卓拉古丽说她年纪大了,不愿意搬离高台民居。“有的邻居家里房子不好,面积也小,他们就搬到政府安置的楼房去了。”

  布卓拉古丽的卧室里放着电视,院落里放着“澳柯玛”洗衣机,不时还能听到电话铃声响,两个女儿正在院子里洗菜准备午饭。

  “以前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下水道。吃水要到吐曼河里挑,生活污水也直接泼在外面,很脏。”导游热孜万古丽对记者说。2006年喀什老城区下水道入户和自来水管道改造后,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厕所房上爬,自来水墙上挂”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除了配套生活设施,喀什古城急需改造的重要原因还有地震、火灾等。虽然“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等极具维吾尔风格的建筑是老城区特有的奇观,但这些土木、砖木结构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条件,再加上“文革”时期留下的地道和居民采陶遗留的洞穴,安全隐患众多。阔孜其亚贝希巷内就随处可见坍塌废弃的老旧房屋。

  高台民居里迷宫式的街巷纵横交错,最宽处仅为6米,窄处不过1.5米,大部分地段机动车辆无法通行,消防、疏散、救援更难以实施。三年前,布卓拉古丽家的厨房就因炒菜不慎着火,幸好儿子在家及时用灭火器灭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喀什市政府倡导古城改造,但首先会充分尊重民意。如花盆巴扎区域内就有28户居民不愿搬进楼房,当地政府了解民意后迅速调整方案,让居民自行拆除房屋,由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房屋主体,居民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生活习惯装修房屋,保留了大量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皮夏以旺”(凉棚)和“瓦司居甫”(木屋顶),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减轻自筹压力。

  2010年,喀什市计划完成危旧房改造10799户、121.73万平方米,建设安置周转房920套、4.51万平方米,回填地道10.77公里,同步完成各相关片区供排水、供气、供电等急需的内部配套基础设施,计划完成项目总投资15.87亿元人民币,力争实现当年改造、当年回迁。

  布卓拉古丽的一些邻居已经搬走了,但有些不愿意搬迁的老人或一些依托老城谋生计的人留了下来。布卓拉古丽家即以手工织物为生,向游客售卖花帽、扇子等,不远处的土尔孙·祖农则是土陶工艺的第六代传人。

  “我的四个弟弟都已搬进楼房,我陪着七十岁的老母亲住在这里。”土尔孙负责制陶,母亲伊米妮哈在陶器上绘制花纹。

  土尔孙说他很想和弟弟们一样搬进新楼房,“我的房子虽然比以前好,但还是太破了,我的弟弟住进新楼房就非常高兴。”土尔孙家是一栋不高的两层土房,平台的羊圈里还养着六只羊。

  土尔孙已经向政府提出申请搬家,他还设想着未来政府能够给他发工资,“白天来这里做陶,晚上回楼房去住。最好能收几个徒弟,我教男孩子做陶,我妈妈教女孩子画画。”

  和土尔孙不同,坚持留在高台民居的布卓拉古丽希望以后来的游客更多,“让我多挣点钱,好有机会去麦加朝圣。”她对着记者哈哈大笑,露出满嘴的金牙,与耳上的一对金耳环相映成趣。

  夜幕降临,临近的东湖边景观灯全部点亮,探照灯的灯光打到高台民居古旧的土黄色围墙上,与不远处高耸的现代化摩天轮一同诉说着这个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