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海油海上采油平台
钱江
直升机在湿漉漉的云团下起飞,深圳的高大楼群很快变成俯瞰中的小方块和小点。直升机沿东南海岸线飞了一会儿,然后一个折转向南,在3000米高度上平稳地向南海深处飞去。
80分钟后,直升机降低高度到云下,过了一会儿,就看见舷窗外远处海面上矗立着一座采油平台。还没来得及细细打量,直升机就在平台上降落了。
这就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海上主力采油平台——“南海挑战”。它位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岸正南方大约200公里处的大海深处。由于海上采油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技术性,绝少有新闻记者能够跨海来到海上采油平台。6月中旬,我有幸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南海挑战”平台是一个小天地,长宽各70余米,高出海平面30米左右,当初的建造投资约7亿美元。这个海域在1987年发现有储油构造,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打井,1996年投产,当年创下7个技术指标的世界第一,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海上浮式生产平台。这个油田每生产一桶油的综合成本约在25美元,相当于目前国际油价每桶75美元的1/3。
接待方说,“在海上平台,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早在我进入直升机出发时,就已经全副武装——头戴安全帽,身着棉织的连体工作服,脚蹬厚实的防护皮鞋。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全,而且在刚刚降落到平台时,我们再次被安排接受安全员的告知,主要是防火、防静电、防止一切伤害,采访进程中必须听从平台工作人员的指挥。陪同记者来到平台的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杨云说:“今年以来,分公司已经150万个工时未发生一次可记录伤害事故。”
这个海上平台定编130人,分成两班,每天各连续工作12小时。平台上的员工一个工作周期为4周28天,然后上岸休息28天,周而复始。他们的工作强度相当大。初夏多云天气,我身着连体工作服在平台上走了几个来回就出了几次汗水,如果烈日当空,体力消耗不言而喻。而且,平台员工除了工作,还必须忍受海上作业特有的孤寂。为了防止事故,平台上严禁饮酒,严禁钓鱼。吸烟则被限制到极小的范围里,整个平台上只有会议室和一间小小的“吸烟室”,安装有特制的点烟器。
好在平台上的生活设施不错:在平台上,每2至4名员工住一个带有卫生间的房间,室内卫生打扫和工作服洗涤由专人负责。平台员工自己说,平台上的住宿达到3星级宾馆水平。
我们乘坐直升机降落时天气多云,上了平台没多一会儿,海上就风雨大作。接待方安排我们先吃午餐。从平台到食堂没走几步,衣服就被完全打湿,只得换了一套。
食堂伙食也很好,日常午餐有牛排、比萨饼、鳕鱼、排骨、时令蔬菜(个别时候遇风浪可能供应不足),餐后有新鲜水果。这里的美味佳肴比陆上的深圳分公司总部食堂高出许多。
餐后再上平台,雨云渐远,天海相连一色,自然力的巨大使人震撼。同样令人感慨的是,这里的生产理念和过去相比已经深刻改变,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各项工种专业化,水下作业全部由机器人执行。如遇台风,平台作业暂停,员工用直升机撤到岸上,待台风过后再上平台恢复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