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营门口路329号有栋两层小楼每天下午定时“震动”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昨日,市民、媒体、成都市地震局和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专家,以及营门口社区相关领导一起来到现场,希望找出“震动元凶”。
现场:
百人围观发表看法
昨日一整天,营门口路329号院内围了上百人,市民、媒体、专家等都聚集在这里,看着这栋每天定时“震动”的小楼,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附近居民揣测:“房子是不是太旧了,得不得垮呢?”“前天晚上7点过震动过几分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震动感。”昨日下午5时许,营门口路329号的商家周先生表示。“没想到我们一栋楼的事情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感觉很意外。”居民沈女士表示,“希望大家能够找出‘元凶’,让我们安心生活。”
营门口社区书记王选成说:“一上班就看到了早报,才知道辖区内发生了这种事。”王选成表示,社区一定尽最大能力帮助居民找出原因。
调查:
首先排除“地震”猜测
昨日上午11时许,成都市地震局监测预报处负责人赶到现场,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走访。
下午4时许,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刘兴诗和吴山也来到现场,对震动方式、震动范围、震动时间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震动的时候频率很高,震幅很小,感觉像是地下有电钻向上钻似的。”“就我们方圆10余米的地方有震感,立交桥对面都没有。”“每次震动的时间至少都有几分钟,长的时候甚至有20分钟左右。”“震动的时候感觉是上下抖动,不是左右晃动。”
听完居民们的介绍,两位教授当即否定了“地震”的猜测。“根据居民所描述的震动方式、震动范围、震动时间,可以肯定不是地震以及余震现象。”刘兴诗表示,“像地震这种与地质、地壳有关的活动,不可能是小范围的长时间存在。”
诊断:
工地施工引发共振
在综合了周围的各种情况之后,成都市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副调研员邓恒盛表示,从他们现场监测的情况看,居民所反映的“震动”的确不是地震。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在客观原因,比如大型工地施工、挖掘机运作、立交桥上大型车辆驶过;另一方面便是小楼自身的原因,这栋小楼属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房子,比较陈旧,也可能是房屋结构所造成的。“在我们的辖区范围内,营门口立交桥至交大和茶店子方向均没有大型施工工地。”社区书记王选成表示,“但是立交桥南侧和西延线上的确是有大型工地正在施工。”“不一定是小楼附近的施工工地才会引发震动,离小楼距离较远的大型施工工地也有可能造成这个情况。”刘兴诗说,在800米范围内都可能找到“震动源”,也就是说,只要这小楼800米范围内有大型施工工地,只要施工震动频率和这小楼的自振频率一致,小楼就要“跟着震动”。
刘兴诗安抚市民,这种因频率一致产生的小幅共振,不是左右摇动,不会对建筑物产生危害。天府早报实习记者 吕澜希摄影 肖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