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移土培肥”为三峡移民人均再造半亩当家田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0年07月07日11:07
  新华社宜昌7月6日电(记者 刘紫凌、冯国栋)三峡库区水位线139米至175米之间,是三峡移民原来的“当家田”集中地。为让移民在库区蓄水后有田可耕,湖北宜昌市通过实施“移土培肥”工程,为当地移民人均再造了半亩“当家田”,仅此一项几年来为移民每年增收2000多万元。

  “移土培肥”工程是将三峡库区即将淹没的优质耕作层土壤,剥离转移到交通便利、海拔在182米以上、距库岸5公里以内的田园上,利用过去肥沃的耕作层增肥新家园的土壤并开垦出新的耕地。据悉,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涉及重庆市的万州、涪陵、忠县、奉节、巫山等12个区县和湖北省秭归、巴东等4个县。

  宜昌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分为2006年实施的139米-156米一期工程和2008年实施的156米-175米二期工程两个阶段,涉及秭归县、兴山县和夷陵区3个县区13个乡镇100多个村,项目总投资3.941亿元。

  在“抢救”沃土的同时,为减少日后因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宜昌市在实施移土培肥中结合“坡改梯”工程,采取了取土和覆土“双线”开工、县(区)和乡镇两级技术部门提供“双重”保障和项目区“分片”招标的运作模式。

  在三峡移民大县秭归,山腰间梯田布局井然有序。秭归移土培肥工程量约占宜昌市的70%。在这里,记者一路上看到,覆土区上栽种着各种蔬菜,还有一片片茶园、橘园,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秭归县移土培肥办公室副主任刘光新说,当时成百上千的干部群众身背背篓、肩扛撮箕,把即将淹没的肥土一篓一篓运往新的家园,劳动场面如火如荼。他们当中既有意气风发的民兵突击队员,也有年逾古稀的白发老人。

  据他介绍,通过2006年移土培肥一期工程,全县改良耕地1200多公顷。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工程的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农民增收了,库区水土流失情况也改善了。

  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村五组村民张祥说:“2006年移土培肥之前,家里分有三四亩地,位于在水位线175米以上的山坡,土壤贫瘠而且薄,遇到大旱,种植的苞谷往往旱死。那时每亩苞谷能收500斤就已经很不错了,年均收入仅在2200元左右。”

  移土培肥项目实施两期之后,张祥家的田地土壤增厚了约40厘米,不仅能旱涝保收,仅苞谷的产量就提高到每亩500公斤左右。目前他又在田间套种了土豆、红苕等作物。“每年每亩地能增收1000元。移土培肥之后家里每年增收至少3000元,较之前翻了一番。”张祥话语间流露出欣喜之情。

  据宜昌市国土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两年间工程实现取土面积1838.99公顷,覆土面积3416.85公顷。一期工程培肥厚度设计10厘米,实际培肥厚度在12厘米;二期工程设计培肥厚度14厘米,实际培肥厚度在16厘米,超过了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的设计标准。

  宜昌市国土资源局耕地科负责人王德新表示,移土培肥项目不仅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而且提高了单位粮食产量。据统计,宜昌市实施的三峡库区移土培肥暨坡改梯工程增加了三峡库区当家田3416.85公顷,移民人均增加半亩地,按每公顷增加柑橘产量2000公斤,每公斤3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050万元。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