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四星上将彼得雷乌斯从其原来的部下麦克里斯特尔手中接过权力,正式就任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及美国驻阿部队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曾在伊拉克战场上有过出色的表现,被誉为“美国最值得尊敬的军人”、“伊拉克拯救者”。但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政府要想通过此番换帅挽救阿富汗战局,前景并不乐观。
麦克里斯特尔是因为其质疑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战略,以及批评美国副总统拜登和美国驻阿富汗大使艾肯伯里等高官的言论被曝光后辞职的。作为奥巴马亲自提名的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去年到任后提出,希望增兵阿富汗以打击塔利班等武装组织。2009年12月,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很大程度上就是采纳了麦克里斯特尔的主张。
不过,奥巴马同时宣布将于2011年7月开始撤军的消息也令塔利班势力受到鼓舞。今年以来,美军在阿富汗不断遭遇挫折,在坎大哈的军事行动推迟,原先在赫尔曼德省马尔贾地区取得的军事进展也被塔利班的反攻所抵消。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日前曾向媒体坦承,美政府的阿富汗战略进展得比预想“更为缓慢”,且“更为艰难”。有媒体统计,北约军队6月份在阿富汗战场的阵亡人数达99人,创下9年阿战以来新高。而这场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战争,已造成1000多名美军官兵阵亡,6000多人负伤。可以说,阿富汗战场前景的变量越来越多。
在此情况下,奥巴马选择彼得雷乌斯这一“更熟悉、更受敬仰和更有纪律性”的人作为驻阿指挥官,是希望向外界特别是盟友传递这样的信息——阿富汗战争会继续朝前推进。然而,“伊拉克拯救者”真的能够拯救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吗?
早在2003年,彼得雷乌斯曾率领第101空降师参加了美国第五军进攻巴格达的行动,并在伊拉克北部摩苏尔和尼尼微两省的经济重建和行政管理工作当中表现出色。此后,彼得雷乌斯还曾负责从无到有组建和训练伊拉克军队和警察。回国后,彼得雷乌斯仍然心系伊拉克战场,潜心研究了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游击战术,并在其主持编写的美军反暴乱手册中,确立了被称为“彼得雷乌斯主义”的反游击战原则。2007年1月,就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后,彼得雷乌斯又成功实施了对伊增兵3万的目标,彻底扭转了美军在伊拉克的不利局面。2008年9月,彼得雷乌斯出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
然而,在伊拉克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在阿富汗的胜利。在120个叛乱严重区域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支持塔利班。而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内部在对阿策略方面的分歧已经影响到援军的分配。要想在一年之后的撤军时间表到来之前,打赢这场奥巴马口中的“必然之战”,彼得雷乌斯必须找到可行的办法。
其实,离职的麦克里斯特尔本身也是一个反游击战专家,作为少数能与卡尔扎伊总统及阿富汗政府军精诚合作的将领,其计划通过支持阿富汗军队和警察阻止塔利班势力蔓延的策略也不可谓不正确。在奥巴马宣布对阿战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有理由怀疑彼得雷乌斯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另辟蹊径。曾有媒体披露说,彼得雷乌斯在伊拉克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唤醒”伊拉克中北部的逊尼派势力,而其采取的手段却是取巧的:一是供给地方逊尼派武器,让其组成民兵团协助清剿基地组织;二是贿赂当地的教长,让他们帮助把基地分子赶出附近的城镇。不过,这一套手法能否成功移植到阿富汗战场上,还有很多的变数。彼得雷乌斯要想从“伊拉克拯救者”成为“阿富汗拯救者”,必须要拿出真本事才行。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