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7月9日电 (记者张志峰)担心武汉市路桥费上涨,近日,武汉一些网民建议:车主集资“回购”长江二桥。一些市民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一些专家表示理解,但缺乏操作性。不少网民认为:这也是无奈之举,背后的问题在于:路桥费到底该不该上调?
6月26日,备受关注的武汉市“六桥一隧一路” 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收费方案听证会如期举行,19名代表中有1人反对。此方案“听证”通过后如果“依法”实施,武汉将改现行年票制为按次收费。以普通轿车为例,每次8元,优惠年票为2460元,是现行标准两倍多。这一“涨”涉及近众多车主,原本争议不断的路桥费问题再次成为议论的焦点。许多人困惑:路桥属于城市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政府为了还贷,岂能加重普通公众的负担?
这是大武汉今年以来津津乐道的显绩:去年GDP达到4500亿元,在16个副省级城市中进三位居第五;全口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攀至1005亿元。2004年至前年武汉市财政收入每年新增约100亿元,市里多次提出:要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财政蛋糕大了,民生福利的饼子却瘪了。实行按次收费,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公平,客观上造成路桥费的普涨。有关方面解释此举的动因:缓解交通压力,归还建设贷款。据称,目前武汉市收费路桥隧贷款总额100多亿元,而去年全市收取的路桥费仅4.12亿元,“不足以偿还利息”。简言之,政府还贷压力太大,请各位车主为政府“分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数车主对此比较理性:过路桥应该交费,关键要交得明白,尤其要公平、公正、公开。收费也好,提价也罢,要给一个“程序正义、结果正常”的理由。这次听证会的诸多“非常”表现,似乎难服民意。19个人中仅有8名属于消费者代表,代表最多数公众的却处于少数;少数中至少4位代表认为新标准偏高,而最终仅有一票反对;当地媒体对此报道保持了罕见的一致,社会各界吵翻天,他们却集体沉默——也许并非本意。难怪有人质疑:这又是一次“被”听证吗?
抛开这些细枝末节,我们想知道:武汉的GDP快速增长,政府财力的“腰”越来越粗,即使在金融危机之年依然新增200亿元,为什么还贷能力越来越弱呢?何况,一些路桥已收费多年的,还了部分贷款,压力应该减轻了,何以现在撑不住了?政府家底殷实了,日子却“难”了,伸手向市民“讨米”,这似乎是悖论。
我们还想知道:过去多年到底收了多少路桥费?钱花到了哪里?有没有进行审计?收支明细为何不向社会公布?白沙洲大桥十年九修,最近一次耗资上亿元,此类巨资由谁负担?有关方面给出了每次8元的计算“公式”,这个缺乏背景分析的加减乘除,恐怕陈景润也要晕菜。
满城尽装ETC,三镇何日成一体?武汉天然地两江分三镇,许多市民为工作、生活穿行在武昌、汉口、汉阳等地。辛苦不必多言,如果不是必需,没多少人愿去江上“闲庭信步”。“六桥一隧一路”按次收费,势必在人们心中形成更多藩篱和鸿沟,那样武汉岂止是三镇!这种经济杠杆的分隔,抬高了人们的出行成本,不利于各类经济要素的顺畅流动。如那位投反对票的律师所言:为市民提供路桥服务,本是政府的法定义务。难不成要市民“自己修路、免费通行”吗?武汉素称“九省通衢”,周边8市都在向其聚拢,武汉城市圈九城一体势不可挡。外边通了,里边却“堵”了。由此下去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争一时之利,落一世骂名。
路桥收费的上调,加重各类流通成本,最终势必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一位货车主测算:一台载重两吨的车从汉口到武昌,走长丰桥和白沙洲大桥,来回要交48元,有点偏高。各类商品、客运等可能随之涨价,羊毛长在羊身上,这些成本先“转”到客商身上,最终还是“嫁”到老百姓头上。
区区几元的路桥费关系百姓出行的民生大事,难免牵动各方神经,尤其让百姓不待见。近年来,兰州、重庆等地都为此出现过非正常事件。财政收入增加了,市民出行却更贵了,其背后则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再分配的博弈。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那么,这出由政府“导演”的ETC大戏,到底是为民谋利,还是与民争利?在公共服务上,人民政府能否与服务对象进行纯市场化的交易?请不要陶醉于GDP和财政收入数以百亿计的上升,民众更关心身边的“一丝一缕”。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