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解放日报:经典翻拍剧,还能成为经典吗?(组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14日14:09
新《红楼梦》剧照。

新《三国》剧照。

新《西游记》剧照。

  尽管站在了“经典”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但经典翻拍想要成为众口一词喜欢的经典,似乎总是很难。

  昨晚,随着新《红楼梦》最后一集在东方电影频道播毕,这场自2005年拉开演员选秀大幕起就吊足众人胃口的50集翻拍剧,在上海地区已经悉数亮相。同所有的剧一样,几家欢喜几家“仇”:喜欢它的人赞其惊艳,不喜欢它的人责其种种不对和不足。

  而在新《红楼梦》之前,新《三国》和新《西游记》已经亮相,一样收获“板砖”无数。新《水浒》在拍摄制作中,虽还未见庐山真面目,但一样能想象质疑满天飞的“前景”。

  经典翻拍剧,究竟能成经典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的,但是过程无疑艰难。因其先天拥有的高关注度和高期待值,较为容易在问世后遭遇狂风暴雨式的质疑。纵使有更多的金钱投入、更大牌的明星云集、更到位的宣传攻势,但观众的确越来越吝予掌声,相反,“挑刺”和“找碴”倒比比皆是。

  或许,问题出在翻拍剧本身;原因也可能在观众身上。或许,跟谁也没关系,只是因为太“新”,还谈不上“经典”,毕竟所谓“经典”通常是要靠时间打磨出来的。 原汁原味与剑走偏锋

  “仅仅讨论是否忠实原著,实际是短视的”

  家住虹口区的刘阿姨很疑惑。60多岁的她看过越剧版《红楼梦》,也喜欢87版《红楼梦》,但新《红楼梦》却让她摸不着头脑——林黛玉和薛宝钗,似乎换换角色也未尝不可;至于其他人,更是感觉千人一面,常常分不清楚。

  而这只是新《红楼梦》面对的众多质疑之一。也许是因为导演李少红强调过这一版的“忠实原著”,而且台词确实基本还原了原著语言,所以那些和部分人理解的原著直接偏离的形象,首当其冲成为“挑刺”目标。“宝玉在书中面若中秋之月,但演员脸形太瘦”,“弱柳扶风的林妹妹,你胖乎乎的模样还像是病怏怏的药罐头吗?”……

  相类似遭到“挑刺”的,有新《三国》里充满现代特色的台词以及“有血有肉有爱”的曹操,还有新《西游记》中“后现代”的造型。对此,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的观点是,新《红楼梦》太忠于原著文本,反倒有点束手束脚,“不过,李少红有权按她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红楼梦》。这是李少红版的《红楼梦》,不是王扶林87版的《红楼梦》。至于新《三国》,我觉得改得很好,原著中的很多人物在电视剧中得到了强化,也把原著中潜在的可能性放大延伸了。”

  事实上,不管质疑声如何,经典翻拍剧的“钱途”基本一片光明:新版《三国》投资1.55亿元,仅4家卫视的首轮播出价格就卖出了1.6亿元;李少红版《红楼梦》虽然创造了每集耗资200万元的国内电视剧投资纪录,但首轮播出版权就卖到了160万元一集,其第二轮播放权和海外卖片以及电视剧周边产品收入不错,收益破亿不是神话。

  因此,有专家认为,如果仅仅围绕着“是否忠实于原著”的角度讨论,实际上是短视的。在一切向“钱”看的大环境下,经典翻拍剧更像是赚钱工具——无论口碑如何,但求收视率飘红:请大腕、炒绯闻、玩“颠覆”,绞尽脑汁地吸引眼球。关键在哪里?恐怕还在于要揭开其背后产业诉求的潘多拉盒子,理性引导和规制,让其与原著同声共气,才是返璞归真的正道。

  【专家视点】石川(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我们姑且把所有经典翻拍视作尝试,舆论应该对这种尝试宽容一点。说到底,此“红楼”非彼“红楼”。我们不要时时刻刻把原著当尺子去衡量影视剧。李少红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个人式的,而观众的口诛笔伐也是一样,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才是原著本身。而事实上,都不是。所以,争辩双方陷入的是同一个逻辑怪圈。

   大喜大恶与平平淡淡

  “统统摆上山珍海味,总有人不愿吃”

  6月26日,《红楼梦》在东方电影频道首揭盖头。东方电影频道营销部主任陈佳勇说,新《红楼梦》播出过半时,东方电影频道做过一个收视率分析。“常态的收视群体比例出现明显变化:20至30岁的年轻观众比例大大增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观众,正是李少红最想“拉拢”的观众。此前,她就说过:“这一版的《红楼梦》我是拍给"85后"看的。”

  截至昨天13时,青年文艺爱好者喜欢的豆瓣网上共有3395人对《红楼梦》评分,同期上映的青春偶像剧《海派甜心》也只吸引了3586人的关注。本报记者在上海世博会青年周随机调查了10位“85后”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4人、女性6人,对新《红楼梦》的知晓率达100%,并无一人有恶评,却也无一人坚持观看了8集以上。

  的确,砸出“板砖”最多的,并非这些年轻观众。他们对新版并无大喜大恶,更多的还是平平淡淡:可以看,也可以不看。

  1990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小李,习惯于从网上下载电视剧。在她看来,新《红楼梦》画面效果非常唯美,其细致和精美是现代高清技术才能做到的,之前版本难以企及;新《三国》的服装、布景、场面也较之前精美;就是新《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妖精竟有了隔世情缘,如此“后现代解构”,实在超出接受范围。

  “我想,经典就是经典,不是说拍给哪个年龄段的人看,所呈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了。毕竟,电视剧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总归是要面向大众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周婷婷说。

  根据东方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分析,新《红楼梦》的观众中,大学文化程度及以上的观众从常态的17%左右飙升至32%,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群则大大下降。根据本报对上海社区居民的随机调查,“90后”确实是最能接受翻拍的人群,但同时也是对原著最缺乏兴趣的人群,追看电视剧的兴趣并不大;而批评者则为经典翻拍剧的收视主力军,年龄集中于30岁到40岁,普遍阅读过原著,喜欢将翻拍剧与旧版作比较,大多边“骂”边追看。

  1988年出生的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生付佳欢,只对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及其新旧版电视剧感兴趣。他说,时间毕竟不能让我们跨越到那个时代,但是影视剧却可以,因此不妨本着休闲的态度观赏。而且现在的大众审美越来越复杂,就好像统统摆在桌上的山珍海味,总有那么些人不愿吃,因为还有更多的选择。

  【专家视点】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通常来说,文学名著翻拍是吃力不讨好的。文字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力,而影视恰恰把这种想象“落地”成单一的画面语言。而且经典剧又有珠玉在前,尽管前者也曾被批评,但基本都被大家渐渐接受成了另一种经典。后浪想要超越前浪,变得难上加难。

   敬而再现与畏而远离

  “不断翻拍,本身就是件好事”

  李少红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新《红楼梦》开拍时王扶林对她说过,一定要顶住压力,当年他拍《红楼梦》时没有人认为这是经典,也没有人认可陈晓旭演林黛玉。“你只要拍了就是超越了,毕竟时代不同了。”

  不约而同,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说,当时因时代缘故,许多观众没看过原著但深受越剧 《红楼梦》的影响,觉得陈晓旭版的林黛玉没有王文娟版的漂亮;同时有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观众还质疑剧中没有太虚幻境这一关键情节,“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开始主动找这部电视剧的"好"。正如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所说,87版《红楼梦》首记一功。因为在此之前,《红楼梦》没有这么"全"地以其他文艺样式展现过。”

  任何一个新事物出炉,都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不必一发现与自己的阅读习惯不符就口诛笔伐,当然更不必在其还未诞生时就宣布灭亡。至少,翻拍本身,让经典名著有了更多深入人心的可能性。

  记者随机调查的10位“85后”大学生中,有2人都因新《红楼梦》翻读原著。上海师范大学红学专家孙逊说,现在有种现象叫“经典代读”,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看原著,转而选择根据原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去了解原著。而新《红楼梦》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好,如台词对白几乎全部引自原文。如有观众看了不满足,很可能会去找原著看;即便是要找碴,恐怕也得去仔细读读原著。

  其实,每隔一段时日,总有一些新的经典翻拍剧亮相荧屏,功与过之争成了历久弥新的话题。但经典从来不是为了被 “悬置”而存在的;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传承,这是维持经典生命力的有效手段。石川说,上影厂在上世纪80年代翻拍了很多经典名著,比如《红日》、《阿Q正传》等,当时就提出了这个疑问:影视翻拍能否百分百地传递出原著内容?答案是不可能。“既然不可能求全,那就求角度。经典翻拍就好像一面多棱镜,能够看到不同角度的经典原著。这就够了。”

  以不同的媒介或不同的手法,对经典一次次翻新创造,无疑是传承文化、普及经典的极重要手段。

  时代在变,受众在变。经典翻拍剧要想重放异彩,当然还得既切合时代、又直击人心。毕竟,无论形式美丑,无论技术先进与否,灵魂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亘古不变。

  【专家视点】周岭(87版《红楼梦》编剧):我还没看过新版《红楼梦》,不能评论什么。不过经典名著肯定能翻拍成经典影视剧,国际上的类似成功例子就有很多。不要说有经典原著打底,即便是二流的非经典小说也能拍成一流的影视经典,典型的莫如《教父》。

  中国的经典名著是否也能够拍成经典,当然能。如果二次创作的态度够严肃认真、肯花工夫,那就是可能的。至于现在那些不断翻拍的经典影视能否成为经典,那可能还需要学术的研讨和时间的沉淀。

  我认为,翻拍始终都有意义。像国外的经典名著《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不知被翻拍了多少次,也依然有新的翻拍版本出来。只要是对弘扬传统文化有利的,能够引领大家重新关注并阅读经典原著本身的,那就是好事。记者 李君娜 林环 实习生 章丹梦 董雅玲 李忆南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