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长征”无愧于自己的名字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7月15日07:17
  乔林生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前夕,我们迎来了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创办35周年、出刊3000期这个特殊的日子。

  谁都不会忘记军旅生涯中曾经有过的《长征》情结

  一张报纸副刊,常常和人生、命运这样的话题紧密相连。

  1975年11月9日《长征》副刊诞生时,我还是青藏高原机场的一名新兵。每次拿到《解放军报》,我的目光总是会在此处彼处停留下来。1978年5月,我考上全军新闻训练班,后进入《长征》编辑部实习3个月。返回部队后,作品组组长张文荣老师寄来了一张1979年3月15日的军报,《长征》副刊上登了我从自发来稿中选编的一篇散文《高高的瞭望塔》,作者叫姚文果。老师在信中说:“这是你的劳动成果。”一个实习学员编辑的一个士兵的稿件,在中央军委机关报上占小半块版,其时的惊喜之情难以言表。那时我一直想结识这位未曾谋面的笔友。

  30年后,我以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的身份参加海军机关的一个活动,发现身旁一位领导的姓名与姚文果仅一字之差,下意识地询问,才惊奇地知道他俩竟然是亲兄弟!由此,我还与现在成都军区工作的姚文果匆匆见过一面,也知道了心中早想得到的一个答案:姚文果因这篇“大作”在部队名声大噪,从而为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类似这样的事,我的前辈、我的同事谁都能说出几段。我,姚文果,以及千千万万个从军营走出的兵,可能会遗忘很多事情,但谁都不会忘记军旅生涯中曾经有过的《长征》情结。

  我相信,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报告文学或小说,可以开启心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一个心中充满长征梦想、长征激情的人,又可以改变一方土地、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城市的命运。

  所以我把《长征》比做希望的土地。她如此饱满厚实、广阔肥沃,又如此无怨无悔地养育着在她的怀抱里生长着的禾苗与果实。

  所以我把《长征》比做思想的天空,她如此志存高远、深邃纯净,又如此一览无遗地让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云朵、繁星,朝霞、月光。

  所以我把《长征》比做精神的火炬,她如此具有指引性、富有燃烧感,又如此从容不迫地把光明撒播到需要照亮的地方,让许许多多渴望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温暖。

  所以我把《长征》比做文学的河流,她如此坚持不懈、充满活力,又如此一次次奋力前行,不惧征程遥远;几回回奔向大海,赤诚信念不变。

  不是吗?!

  一届届的军队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厚爱《长征》

  一步步回顾35年走过的路,一页页翻阅3000期《长征》册本,多少鼓舞和感慨,多少欣慰与期待。

  那是1975年7月,中国文化界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月初,毛泽东主席与邓小平同志谈话,批评文艺作品太少,还是要讲百花齐放;同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又对电影《创业》作出批示:不要求全责备,建议通过发行。正是在解放思想的呼声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中央各大报的文艺副刊相继得以恢复,《解放军报》的文艺副刊当属首批恢复之列。1956年1月1日军报创刊之后,副刊曾定名为《文化副刊》,1961年1月6日易名《进军号》,1962年7月2日又更名为《文化园地》,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中断。恢复办刊的1975年,恰逢“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尖兵一号”成功,恰逢国庆期间军队和地方纪念长征的活动此起彼伏,长征,一时成为人们口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于是,几位副刊编辑不谋而合,《长征》副刊刊名就此应运而生。当年11月9日,《长征》副刊第一期面世,我军广大官兵有了一块崭新的文艺阵地。

  创建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一开始就对新生的《长征》倍加关爱。一代元戎朱德的《出太行》诗八首,刘伯承的《出益州》诗四首,叶剑英的《西游杂咏》诗六首,徐向前的散文《正气常伴晓峰青》,聂荣臻的散文《战华北》等,相继在此发表。肖华、肖克、张爱萍、杨得志、杨成武、秦基伟、洪学智、吕正操、廖汉生等战功卓著的将军们,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先后寄给编辑部。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更是有多首诗作通过《长征》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无疑是对年轻的副刊莫大的鼓舞和厚爱。

  记得1978年3月,肖华将军以《继续长征歌》为题写下歌词,并由晨耕谱曲交由《长征》发表,表达了他的祝福和关怀。早在1965年,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将军就将自己刚刚落墨的《长征组歌》交给了军报《文化园地》(《长征》的前身)发表,并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要编辑们对他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7月1日,《长征组歌》这部传世之作首次在军报公开发表。此后,经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艺术家们谱曲演出,《长征组歌》成为驰名中外的民族文化经典剧目。此后许多年,一届届的军队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厚爱《长征》副刊。1991年1月,一篇题为《党员本色》的报告文学发表的当天,时任总参谋长的迟浩田将军就写来一封感情充沛的信,称赞军报发表了一篇好文章,读之让他激情难抑,热泪盈眶,如同回了一趟沂蒙老区。激情之余,他挥笔题下10个大字:“党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其言之凿凿,至今墨留余香。近年来,军委、总部多位首长多次在当天出版的军报文化副刊上作出亲笔批示,其情之切切,常常音犹在耳。2006年12月,李继耐主任在《长征》上看到一首小诗,立即写下批示:“印青团长,《士兵》这首诗很美,很感人,能不能谱上曲?”他自己创作的组诗《光辉的八一》、组诗《复兴之路》,也是通过《长征》与更多读者见面,并广为传诵。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文化副刊办成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

  《长征》是一所没有围墙的生机勃勃的学校

  呕心沥血铸辉煌,军旅文学百花香。一批又一批为广大群众熟悉的作家、艺术家,用他们的热忱与才华给《长征》副刊以巨大的支持和厚爱。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在国内堪称文学大家的刘白羽、廖沫沙、徐怀中、李瑛、林默涵、叶楠、冯牧、徐光耀、李国文、邓友梅、金敬迈、黎汝清、闫肃、孟伟哉、莫言、李存葆、二月河、刘心武等等,无不把关注的目光投给《长征》,他们或通过《长征》发表自己的文艺见解,或将自己的诗歌、散文交由《长征》发表。刘白羽生前深情地说:我是一名军人,我的作品首先要给《解放军报》。他发表在《长征》的散文《黄河的精魂》,成为他生命的最后绝唱。诗人石祥的歌词《十五的月亮》最早发表在《长征》上,后经铁源、徐锡宜谱曲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军旅抒情歌曲。《血染的风采》、《咱当兵的人》等一批优秀之作,也是经军报副刊推介后,唱红了大江南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长廊中的珍品。邀约大家、名家的稿件,和他们结下深情厚谊,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长征》副刊的品质和品位。

  推新人、推新作、推佳作,是《长征》副刊始终不渝的遵循和选择。一批优秀作品,如报告文学《爱情的凯歌》、《人民利益》、《奔涌的潮头》、《热血——记徐洪刚》、《兵痴》、《瞬间与永恒》、《新世纪大阅兵》,散文随笔《白杨礼赞》、《塞外听鼓》、《第五十二座丰碑》、《说说儿子向群》、《读刘白羽遗嘱及其捐赠单》、《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桑植故里帅魂归》、《歌未竟东方白》等等,或得到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中国新闻奖,或受到军委总部、中宣部领导的褒奖,或被国内其他媒体广为转载,或被改编成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

  可以说,《长征》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当今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有不少是在此园地发表处女作。面向基层,面向士兵,抒大爱之情,发时代强音,历来是《长征》编辑们的办刊宗旨。飞行员舰长柏耀平、优秀士官向南林、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的飞行员李剑英、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三栖精兵”何祥美、用生命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演员王延辉等等闻名军内外的人物,他们的感人形象通过一篇篇报告文学、一首首诗歌,巍然矗立在广大读者心中。用文学手段塑造典型形象,《长征》副刊的独特优势和长项。

  史光柱、徐洪刚等一些英雄战士,铁竹伟、王海鸰、庞天舒、马继红等一些巾帼女兵,从基层人物成长为著名的作家,也无不倾注着副刊编辑发现和培养的一腔心血。包括高玉宝这样的老英模,都是《长征》的忠实读者和作者。他们的创作为《长征》添彩,《长征》因他们的作品而增辉。

  紧跟中心办好副刊,大事面前绝不缺席

  文艺评论、杂文言论一直是《长征》副刊的旗帜。旗帜的“声音”总是那样高亢明亮,有着振聋发聩、撕云裂帛的奇妙效果。《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军队作家第一位的课题》、《感染力从何而来——读〈高山下的花环〉》、《军事文学:永远高扬英雄主义旗帜》、《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下打造文学精品》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引领和指导我军文艺创作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长征论坛》的犀利辛辣,《文艺评论》的从容睿智,都在新闻年鉴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35年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文化副刊历来表现出政治上的敏锐和思想上的坚定。1991年,中宣部表扬全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先进单位,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受表彰媒体中,军报文化部名列其中,这无疑是副刊编辑们的光荣,也是《解放军报》的光荣。

  进入新世纪,我们更是强化“紧跟部队中心工作办好副刊,大事面前绝不缺席”的理念,忠实地沿着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方向,“以新闻的速度,昂扬向上、大气庄重的文学品质”,在广大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国报纸副刊工作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记得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特大雪灾,《长征》编辑部及时组稿,连夜拼版,赞美救灾官兵英雄事迹的特写、散文、诗歌,很快就见诸报端。随后我们接连推出20多个作品专版,为这场人与自然的伟大斗争留下了历史的记录。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文化部领导有的立即赶赴灾区,有的迅速组织稿件,仅仅3天时间,首都各大报纸中第一块抗震救灾文学专版就见诸报端。在抗震救灾紧紧张张的几个月时间里,大家打破分工界限,全力以赴,先后组织30多块专版,262篇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充分而翔实地展示了广大官兵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特别是《生命之歌》征文,可以说是篇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是的,每当国有大事,《长征》总是行动最早,行动最快。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世瞩目。《长征》又是一马当先,30多个专版陆续登场,壮写援奥部队官兵和文艺战士,表达人民群众和部队指战员心系奥运的情怀,颂扬我国我军运动员表现的奥林匹克精神,报告文学、特写言论、诗词歌赋,各展其长,尽显风采。特别是我们开辟的《奥运金牌诗》专栏,用一种新的样式歌颂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实属创新之举,在广大读者中赢得口碑。

  《我与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与解放军出版社合办)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副刊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突破。12位军委新老首长、14位大军区级领导、18位军职干部以及其他作者撰写的80篇征文,宛如铺开一幅幅伟大祖国、人民军队惊天巨变的宏大画卷。其中刘华清的《军队深化改革中的几件事》、张震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改革的回顾》、张万年的《难忘的九八抗洪斗争》、迟浩田的《大转折中的几件事》以及孙勇老将军的《跟随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等一大批作品,被《新华文摘》等多家媒体广泛转载,并在军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总政治部李继耐主任多次在《长征》版上写下激情澎湃的赞语。李主任还把陈炳德总参谋长撰写的《汶川大地震救灾的日子》,批转给八一电影制片厂,让他们从中吸取创作重要素材。

  长征精神接力棒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5年风雨兼程、前赴后继,长征副刊的编辑们从白发皓首的老前辈到今天血气方刚的新一代,都一以贯之地传承着“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的优良传统。边防有战事,百姓有灾难,总部有号令,部队有行动,大家总是争先恐后,深入一线阵地,深入灾区和基层采访,用他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根植部队实践,书写英雄诗篇,挖掘重大典型,歌颂军营人物——3000期的《长征》副刊,因而是厚重的,是丰富的,是感人的,又是深刻的。在此,我们要向所有支持和关心过《长征》副刊的领导、作家、作者、读者,表示最真挚的谢意,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道路在面前延伸,《长征》要继续长征。我们深知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将长征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长征》,无愧于自己的名字;《长征》,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标题书法:李 铎

  栏头设计:仓小宝

  责任编辑:赵 阳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