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陈玉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对“嫦娥一号”卫星探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填补了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其中,根据“嫦娥一号”数据制作的“全月球影像图”为国际先进水平。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成功受控撞月。
据中科院院士、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在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在轨运行期间,“嫦娥一号”搭载的8台有效载荷共获得原始数据约1.37TB;截至2010年2月,获得经过各种校正后生成的数据产品约2.76TB。通过对“嫦娥一号”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主要取得了五方面的科研成果。 第一,我们获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月球影像图。“嫦娥一号”CCD立体相机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的100%覆盖,制作的“全月球影像图”在几何配准精度、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图像色调等方面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第二,我们获得了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三维月球地形图。我们采用激光测高数据制作了分辨率为3公里左右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DEM),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采用三线阵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制作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在数据覆盖范围、平面定位与高程精度、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均优于国际现有全月球数字地形产品。
第三,我们获得了重要元素的全月球和局部区域的含量分布数据。不过,由于信号积累时间的限制,只有铀、钍、钾等3类元素能够解译出全月球分布和含量,镁、铝、硅、铁、钛等元素只能解译出区域含量与分布数据。
第四,我们获得了月表微波辐射亮温数据的全月球分布数据,得到全球亮温图,这对月壤特性、月壤厚度以及月壤稀有气体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第五,我们获得了独特的近月空间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数据。“嫦娥一号”携带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对月球轨道空间环境进行了探测,这对丰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磁场和行星(月球)的认识具有特殊的意义,有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
欧阳自远说,根据“嫦娥一号”的科研成果,催生了一批标准和规范,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月球探测和科学数据处理的标准体系。单就地面应用系统,目前就已完成13项国家标准草案的整理工作,其中4项正在按程序报批。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在科学仪器和探测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已申请到了各种专利十余项、正在申请的还有近60项;利用“嫦娥一号”数据所发表的文章已有百余篇。
欧阳自远说,为充分调动全国各方面的科研力量,促进“嫦娥一号”科学数据的应用,我国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123名专家组成,分别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