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评论:“汪、朱抄袭”的七个关键词

来源:青年时报
2010年07月19日00:00

  “汪、朱抄袭”的七个关键词

  翟春阳

  关键词之一:新进展

  当本刊约请魏英杰先生撰写本期封面评论时,魏英杰迟疑道:“有什么新进展吗?”体会英杰兄的意思,可能是该写的都已写过,如果事件并没有“新进展”,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让我想起五散人7月13日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比较汪晖与朱学勤面对抄袭指控的不同反应,也提到“新进展”一词——“只要咬定牙关不说话,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汪晖先生就深谙此理,只要他不回复就等于没有新进展发生,也就能看着这股火减小下去,直至无声无息。”五岳散人感慨道:“在目前这个时代当中,由于资讯量的庞大以及关注度不断被分散,很多事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无声无息,哪怕是当时看上去天塌地陷的事情,也会很快就有新的事件代替它们成为热点。好事维持热度不易,坏事也是一样的。”

  一切都会归于“无声无息”,因为一切都会等到“没有新进展发生”。

  关键词之二:联名上书

  当然还有一句话叫“没有进展也要创造进展”,当“汪晖抄袭门”今年三月间暴发,行将在“没有新进展发生”之下“无声无息”之时,“亡汪之心不死”的一群人就用到了“没有进展也要创造进展”这一招——7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汪丁丁、郑也夫、张鸣等63位国内学者的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对汪晖的学术抄袭问题展开调查。63位学人以联名上书的方式,将“汪晖抄袭门”重新拉回到舆论关注的中心。

  然而汪晖依然一言不发。当然,也轮不到他发言,清华大学与中国社科院才是“联名上书”的收件人,而这两位收件人迄今没有任何回应。窃以为收件人之所以不回应,倒未必是有意袒护汪晖,而是不愿在“联名上书”这种“群体性”叫板方式面前显示软弱——“联名上书”旨在营造舆论声势,进而给有关部门制造压力,而有关部门深知,越是如此越不能稍示退让,否则这些人食髓知味,登鼻子上脸,此等群体性事件将无休无止。

  关键词之三:八国联军

  城下挺枪搦战,城上高挂免战牌。正在这不尴不尬的当儿,斜刺里杀出一军——7月9日, 80多位海外学者联名投书给清华大学校长,力挺汪晖,称汪晖的著作中没有“任何剽窃的现象”,“不管我们多么宽松地定义剽窃这个词”。对此薛涌评论道:“如果此信属实,那真可谓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学术界赤裸裸的讹诈和恫吓。”薛涌将这80多位海外学者形容为“八国联军”,他们跑到中国学术界,上演了一出“火烧圆明园”的闹剧。

  这颇让人有点“和尚动得为何我动不得”的感觉。如果薛涌的批评成立,那么当初媒体大书特书林毓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对汪晖抄袭门事件的评论,还拉出台湾学者余英时助阵,是不是同样有“挟洋自重”之嫌?诚如潘采夫所评论的:“学术界有一个陋习,学术问题争到最后,总要归结于人品问题、关系问题和派系问题。要么一团和气,要么你死我活,让学术的归学术从来都是一个奢望。”

  关键词之四:动机

  当王彬彬公开撰文指称汪晖抄袭时,一些为汪晖辩护的人质疑王彬彬的动机。“动机论”是典型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其招致舆论一片痛击是必然的结果。但当网友Isaiah连发六篇网文,指称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是“又一个汪晖”,其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同样涉嫌抄袭时,当初对“动机论”大加抨击者却质疑起Isaiah的动机来——Isaiah的动机就是把水搞混,以便掩护汪晖在混乱中脱身。尤其是Isaiah还是匿名发帖,迄今拒绝表露身份,更被朱学勤及维护朱学勤者视为“懦夫”。

  如果说某公民举报某官贪污受贿,其匿名是缘于害怕遭到报复,那么Isaiah的“懦”也未必不可以理解——学术界也是一个江湖,江湖上也有老大,是老大就有势力;也许某老大本人可以海纳百川,但其拥戴者追随者却未必有容人之量。Isaiah之“懦”,折射出的是中国学术界环境的恶劣,而本是学术上的质疑最后总成了“动机”、“阴谋”、“人品”上的攻击,正是中国学术环境恶劣之一端。

  关键词之五:男人

  与汪晖的鸵鸟战术不同,面对抄袭的质疑,朱学勤的反应相当高调——不仅公开回应,而且主动要求上海大学及母校复旦大学启动学术调查机制。朱学勤并坦言已做好“心理准备”—— “一旦出现不利于我的结论,坦然接受。用不着母校通知,自动交出当年得来不易的博士学位证书,把它留在母校校史室里,警戒后人。”“即使个人失败,这个案例不会失败。如果因此而站立,那么我个人也值了。”

  对此易中天在其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可以不当教授,岂可不是男人》的短评,称道朱学勤“像条汉子”。易文说:“是男人,就要敢担当。最坏的结果,不过‘抄袭成立,学位取消’么!难道因为这个,就连‘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勇气都没有了?”易中天最后一句显然是说给汪晖听的,而此前早在7月9日,易中天就在媒体撰文,呼吁汪晖“好汉敢为天下先”——“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又说,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所以,历史上的革命者,都愿意出庭‘受审’”; “没有权威机构的结论,你就永远是‘涉嫌抄袭者’。“涉嫌”当然不等于‘就是’。但,当‘嫌疑人’是不爽的。一辈子都当‘嫌疑人’,就更不爽。因此,几乎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都巴不得法院早早判了。”

  谁是男人谁不是?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但不论汪还是朱,都没有承认抄袭,也都没有承认“不规范”。

  关键词之六:80年代

  当汪晖《反抗绝望》一书被王彬彬指称抄袭之初,著名学者钱理群是汪晖的辩护者之一,钱理群称:“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而Isaiah则表示自己连发六篇文章“揭露”朱学勤抄袭的初衷,不过是要指出,以今天的标准去判断上世纪80年代的人和事,并不公平。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坦承自己当年的武大学士论文,就是到图书馆撕下来拿回去抄的;我记得我当年大专论文(至今不明白何以大专毕业也要论文),好像也是这么干的。这么一回想,感觉汪晖的抄袭确有值得同情之处。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则以“过来人”的身份指出,“中国对学术规范的强调,恰恰是从80年代开始的”—— “黑格尔说,天黑以后,所有的牛都是黑的。那个时候天已经不黑了。有些人提到这个问题,目的是把水搅浑,不但要把水搅浑,而且要身边所有的人都拖进去,涂得人人都是黑牛。把所有人都涂成黑牛,他就安全了。”

  关键词之七:独立调查

  朱学勤主动要求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对自己是否抄袭启动调查,并将博士学位、教授、博导一起押上,要为中国学界建立“个案”,其道德人格一时与汪晖高下立判。但也不乏质疑的声音,说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的所谓“调查”难脱“内部监督”之嫌,调查最终的结果是否公正尚是未知之数。

  著名学者葛剑雄恰好是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7名委员之一,他认为,学术调查机构的公正性,在于“独立”与否,其次则在于调查人员本身的人格自律。但中国学界的现状,恰恰是学术不独立,学者不自律——每有一个显赫人物被曝抄袭,舆论总要呼吁启动学术调查机制,但另一面又对学术调查机制的公正性绝对怀疑。所谓“学术规范委员会”,其委员组成,在中国高校普遍由校长提名,唯校长之命是从;教育部规定,校长办公会有最后决定权,可以否定委员会的决定,并决定如何处分。有人主张学术腐败由民间学术机构调查,那么民间学术机构又能独立于利益纠葛之外吗?围绕当下汪、朱抄袭事件的口水之战,就是最好的说明。

  结语:面对“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我们必须“反抗绝望”。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