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质检总局敢不敢对“名牌”质量打包票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2010年07月19日01:40

  质检总局敢不敢对“名牌”质量打包票?

  晏扬

  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2007年以前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最晚将于2012年9月有效期满,届时,名牌产品标志将陆续被禁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将走入历史。对此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很快予以否认,称这是个别媒体的“误读”。质检总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并没有确定停止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相反,质检总局正在研究并重新启动中国名牌战略。

  说到中国名牌产品,不得不提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事件后,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任期间力推的名牌产品评选遭到舆论的强烈质疑,于是,2008年和2009年,质检总局停止了名牌产品评选,最后一批名牌产品名单停留在2007年。相信很多人都以为,名牌产品评选就此寿终正寝了,媒体的报道与其说是“误读”,不如说是表达一种希望。但现在看来,这个希望可能要落空——质检总局当年可能只是暂停名牌产品评选,以避风头。

  包括三鹿奶粉在内的许多问题名牌产品,都以铁的事实表明,“中国名牌”并不是质量的保证;也不只是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人们才质疑名牌产品评选,事实上从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名牌产品评选开始,就一直伴随着舆论的质疑和批评。可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在此我愿不厌其烦,重述名牌产品评选之弊:其一,产品是否名牌、质量是否过硬,应由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行政力量评选名牌产品与市场经济理念不合,并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其二,名牌产品光环会掩盖一些产品的质量缺陷,误导消费者;其三,名牌产品评选相当于拿政府的信誉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担保,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将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其四,名牌产品评选门槛越来越低,数量越来越多(2005年至2007年质检总局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分别为493个、556个、856个),名牌产品呈泛滥之势,一些名牌产品人们闻所未闻,严重名不副实;其五,名牌产品评选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权力寻租问题,“花钱买名牌”助长了不正之风……

  国外没有政府机构主导名牌产品评选,但并不妨碍索尼、可口可乐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牌。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名牌产品评选问题一大堆,全国人民都知道,难道质检总局不知?质检总局死抱名牌产品评选不放,究竟意欲何为?

  无论人们怎样规劝,质检总局仍不为所动。既然如此,那么请问质检总局,你们敢不敢向全国人民立下军令状,对名牌产品的质量打包票,负全责?这里所说的负全责,除了主要官员引咎辞职之外,还要自掏腰包予以赔偿;这里所说的引咎辞职,不是辞职后马上复出,而是永不再戴乌纱。既然质检总局坚持认为名牌产品评选有必要,就必须根据权责对等原则,承担罔顾民意的行政后果。抱着权力不放,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世上没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