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为何接连发生污水渗漏事故?它的环保工艺及设施是否完善?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今天采访了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荣春。
背景是:7月3日,位于上杭县的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所属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有“客家母亲河”之称的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国家环保部会同福建省环保厅及龙岩市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认为,“这是一起由于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而引发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7月16日晚,事故现场再次发生污水渗漏,幸好被及时发现并阻截,厂方称此次外排到汀江的污水量仅及上次事故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刘荣春介绍说,紫金山铜矿品位低,曾被人认为是“呆矿”。对于低品位铜矿资源,不宜采用传统的浮选法进行提取,“不仅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经济效益也很低”。
2007年投产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采用的,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研究的成果——湿法工艺。刘荣春说,这是非常环保的工艺,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严格来说,是没有废水的”。
记者请刘荣春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这种选冶工艺。他画了有3个池子的示意图对记者说,所谓“湿法”就是需要水。先是将从矿山开采来的铜矿石进行破碎处理后,统一堆放在铺有HDPE衬垫防渗膜的堆场上,然后抽取“喷淋池”内富含微生物的溶液喷洒到堆场的碎石中,流下来的含有硫化铜成分的溶液进入“富液池”,再进入下一道工序“萃取池”进行萃取,然后反萃,最后通过电积法提取铜。而这些液体需要反抽回去循环使用。一般情况下,液体在循环过程中会部分蒸发,所以需要补充水,而下方的污水池通常也是干的。
刘认为,网上有议论说,紫金矿业可能偷排,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液体是含铜的,那是宝,怎么可能舍得排掉呢?”
记者问刘,如果连续下雨,这些露天的池子蓄不下那么多水,那么含铜的液体不是要溢出来吗?
刘回答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不能让它满出来。比如在下雨之前,我们就尽量不加水。”
记者问:“你们这几个池子的最大容量是多少?”
刘说:“那是按照设计来的。我不是管技术的,具体多少我也不大清楚。”
记者问:“那么,7月3日的渗漏事故是怎么回事?”
刘回答说,调查组已经有结论了,你们可以查看。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调查组提及的事故原因有3点。首要原因是“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
经查,该企业各堆浸场、富液池、贫液池、萃取池、防洪池、污水池均采用HDPE衬垫防渗膜作为防渗漏措施,但由于各堆场及各池底未进行硬化处理,防渗膜承受压力不均,导致各堆场及各溶液池底垫防渗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污水渗漏问题严重。加之近期紫金山矿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水量大量聚集,污水池底部压力发生变化,致使7月3日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突然破裂,污水大量渗入地下并外溢至汀江。
如果把上述原因归咎为技术问题的话,那么第二个原因便是人为造成。调查发现,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被人为非法打通,井内渗滤液涌水量超过回抽量时可直接通过排洪洞排入汀江。事实上,去年9月,福建省有关环保部门检查时就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汀江,要求紫金矿业立即进行整改。但遗憾的是,直至本次事件发生仍未整改到位。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被人为非法打通”一事询问刘荣春,他解释说,观察井位于比较低的位置,平时里头是清水,如果取样时发现有污水渗漏,就会反抽回污水池。但是,不知是谁把观察井与排洪洞打通了,这样渗漏的污水就排到了汀江。
据福建省环保厅的专家介绍,这起事故发生后,紫金矿业立即把这个排洪洞堵上,并且把污水池内的液体回抽到堆场附近新建的应急中转池。未料,装有5万立方米污水的3号中转池底部防渗膜破裂发生渗漏。记者今天傍晚在现场看到,现已排空的3号中转池底部有个大洞,据说其下方有涵洞与另一条排洪洞相通,导致污水流入汀江。
目前,出事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已被责令无限期停产。眼下最头疼的问题是,原先可以循环使用的30万吨含铜液体,现在真的成了废水,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环保专家说,处理方案还在研究中。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今天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表示,同样是在紫金山金铜矿,冶炼金的污水有剧毒,从来没有发生过渗漏事故;而冶炼铜的污水危害较小,反而出现事故,可见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我们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了。
据悉,今天下午,紫金矿业召开董事会,通过两项决议,一是向公众道歉,二是加大环保力度。预计将于明天公告。
记者 陈强 本报福建上杭7月18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