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拉萨7月19日消息(记者德庆白珍 蒋琦)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50分报道,在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距离拉萨仅15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这里有着西藏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这座小城叫做乃东。如今这里有蔚为壮观的疾控中心大楼、堪称一流的小学、一望无边的有机蔬菜大棚、全西藏第二大养殖基地……而且还有了一个别名,叫做“武汉最远的县”。
拉萨乃东县全貌(资料图) 主持人:15年来,先后有5批武汉援藏干部有志而来、有为而去。循着“乃东向东”的思路,为乃东经济带来了立体跨越式发展。那么武汉究竟是如何实现立体式援藏的呢?我们马上连线本台驻西藏记者德庆白珍。德庆白珍,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武汉的这种“立体式”援藏的思路?
记者:好的。举个例子来说,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大力实施“乃东向东”援藏新战略,新颖提出用商业的理念来营销农牧业的口号,牵线搭桥,将金鲁的大蒜带到了武汉市一年一度的农博会,第一次在内地打响了“雪蒜”的品牌。
泽当镇党委书记次仁顿珠对此感触很深:“当时第一届农博会时我参加了。我们称为雪蒜,因为是第一次我们带的不多,宣传的意思嘛。但一下子抢空了,两天里面什么都不在了,我们装雪蒜的袋子都被人家拉走了。”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援建乃东的接力棒已经传给了第六批武汉援藏干部。甚至有一种说法,说“乃东”就是“武汉最远的县”,我们很想知道,武汉是怎样接力实施“乃东向东”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的?
记者: 1995年,湖北省武汉市对口援藏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以来,市委政府就提出,把乃东县作为武汉的远郊区来全面规划、统一建设。十五年来,共派出5批33名干部,每批干部坚持“接力棒”理念,前一批援藏干部交得好接力棒,后一批援藏干部就接得好接力棒,不断加大资金援藏、项目援藏、智力援藏、技术援藏的力度。事实上,在具体实施援藏工作前,都要进行专门的援藏培训。
武汉市民宗委张玉文处长:“我们援藏干部进去时,援藏办都要对他们进行培训,第三期搞了什么东西,第四期要重点搞什么?从第一批打机井,搞塑料大棚,解决他们硬件问题,慢慢向人才,理念,技术,科技,逐步发展,只有这样,乃东的经济发展才有现在的结果。”
我们注意到,武汉第五批援藏队5名成员,2007年进藏时都不到4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是王坚,到乃东就任常务副县长时39岁,最小的是县城建局长王瑜琪,当时33岁。用县委书记苏霓斌的话说,年轻的团队就要敢于创新,创新的标志就是要将援藏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
前往西藏的物资运输车辆(资料图) 我们从武汉前四批援藏项目一览表上可以看到,打灌溉机井、建蔬菜基地、建学生宿舍、修办公大楼、买交通工具、安健身器材、设乡村文化室等亟待解决的项目占了大头,武汉提供的援助资金则从最初的700多万元到第二批的1000万元,第三批增加到1200多万元,第四批达到1700多万元。从07年到今年5月,除了武汉市里提供的援藏资金1840万元,第五批援藏队还又积极争取到了省援藏资金以及社会援助资金将近1700万元,这3500余万元的资金投入,使乃东的建设和农牧民的生活跨上了新台阶。
来源:中国广播网 在雍布拉康旁开茶馆,做旅游生意的门中岗居委会居民罗布次仁就说,刚开始他们有点担心,怕出现第一个人来种树、第二人来砍树、第三个人来种草的现象,折腾群众还费钱!没想到,援藏工作连续性很强,让人获益匪浅。
现在的乃东,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东县全县生产总值从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超过1倍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67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水平也都走在了西藏前列。我采访了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乃东县县委书记苏倪斌,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苏倪斌:“西藏要接近和全国各地的距离,必需要有跨越式的方式和速度来解决当前西藏发展的问题。我们要用好中央、自治区、地委行署给我们的好的政策,用好武汉给我们的资金,调动社会援藏的积极性,用好乃东县内在的动力,通过武汉援藏这种模式,最终使我们乃东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