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特派记者 姜鹏 大连报道
大火灭了,油污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可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这把“火”却烧出了一个令地方政府难堪的问题。
晨报记者获悉,对于爆炸事发地,早在2006年及2009年,包括国家环保局在内的多家机构曾发环境影响评估,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榜上有名,被指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不完善,但均被置之不理。
据悉,事发后,辽宁省政府已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由辽宁省三级检察机关介入此次事故的调查。
另外,记者了解到,从昨天17时起,大连港全面恢复通航。
海上油污面积继续缩小
昨日,雷阵雨大风天气袭击大连,最大风力达到7级,不少市民担忧大风天气成为油污蔓延的推手。记者从辽宁海事局获悉,虽然海上风浪很大,但海上清污工作暂时并未受影响。据介绍,事发海域已有专业清污船多达36艘,渔船500多艘,截至昨日上午8时,海上油污面积已经缩小至30平方公里。
事故发生后,人们一直对大连环境质量忧心忡忡。昨日,大连市环保局终于发布大连新港输油管爆炸事故大气环保质量公告。晨报记者发现,事故发生第二天的17日,事故点附近一个监测点录得总挥发性有机浓度3.82mg/立方米,超过相关标准6倍。不过,从环保局发布的19日报告来看,大连空气污染指数为38,空气质量达到优。
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海事部门将力争5日内完成海上清污任务,并确保油污不流向公海。
安全和消防措施远未达标
采访中,记者曾数次赶往大孤山事发现场,发现包括西太平洋石化、凯飞基地等近20个大型化工石化生产、储存、转运项目在此布局,而LNG、逸盛大化、福佳大化等一系列石化加工项目也密集的分布在周围,以至于大孤山附近气味刺鼻,感觉憋闷难受。
一位当地居民表示,大孤山海域水质优良,海产丰富,但化工厂的到来使得当地环境每况愈下。然而,尽管当地人对这些化工厂集中上马颇有微词,但丝毫阻挡不了当地政府引资的决心。
不仅当地居民持异议,记者获悉,早在2006年,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石化行业环境风险排查名单中,此次爆炸事发地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港址变更项目便在当年环境风险核查中被点名。
在原环保总局的通报中,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港址变更项目的环评报告,被认为是“环境风险评价专章深度不够,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 同样被忽视的还有2009年4月相关机构的一份报告。在这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油库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与预警,认为: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油库罐区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等级为严重,经安全措施补偿后降低为轻微,说明工程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
直至17日在事发现场,大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才坦言,为了发展经济,大孤山区域化工项目过于密集,新港这个区域的安全和消防措施,或许远远未达标。“现在应该反思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new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