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世界濒危鸟种栖息地遭严重破坏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7月23日07:55
  本报记者吴亚东本报通讯员钱毓

  由过去的40多只下降到了现在的十几只,全球濒危鸟种白头硬尾鸭在白湖湿地栖息的数量,已产生较大的变化。曾是国内分布数量最大的鸟类栖息地的乌鲁木齐白湖湿地,如今正遭受巨大的人为干扰破坏。

  白湖湿地位于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是乌鲁木齐市近郊的自然湿地之一,目前已经在该区域记录到133种鸟类,尤其是全球濒危鸟种白头硬尾鸭近年来开始在此繁殖,全球易危鸟种黄爪隼及多种珍稀保护鸟类也都在此地繁殖,湖区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白头硬尾鸭是一种矮胖型褐色鸭,体长约46厘米,头呈黑白两色,尾硬而上翘或贴于水面。据湿地国际最新估计全球数量为8000至13000只。该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3年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同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该物种主要分布在欧洲,我国仅在新疆有发现,白湖是数量最多的分布区,2008年曾观测到40多只,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的繁殖种群之一。

  然而,令专家们担心的是,由于无人管理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湖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人为干扰破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湖东新的工业开发区的污水管道已修到了湖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剧烈破坏。因此,保护白湖湿地资源已经刻不容缓。

  据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袁国映介绍,新疆生态学会已向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建议中说,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议政府在白湖建立乌鲁木齐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白湖湿地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护白头硬尾鸭等珍稀濒危鸟类及其生存环境”。

  新疆观鸟会成员张德衡介绍说,白头硬尾鸭在新疆准噶尔和西天山曾有过繁殖记录。2001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将其列入到“新疆鸟类名目”之中。“但实际上,近20年来国内几乎无人记录到该鸟的行踪,白头硬尾鸭成了国内十分罕见的稀有之鸟。”

  2006年深秋以及2007年初春,英国鸟友保罗·霍尔特先生在新疆石河子和五家渠附近分别看到白头硬尾鸭,使新疆观鸟会的鸟友们对寻找此鸟充满期待。

  2007年5月20日,新疆观鸟会一成员在白湖无意邂逅几只白头硬尾鸭,奎屯鸟友也发现并成功拍到了白头硬尾鸭育雏的照片。这使新疆的鸟友们兴奋不已。至10月份,在新疆观察到的白头硬尾鸭总数接近60只,其中,在白湖看到了自观察以来同时出现最多的白头硬尾鸭群体———超过40只。并且发现它们已经开始做迁徙前的准备,幼鸟开始学习低水面飞翔,动静很大,“站在较远处观察都能听到水面有很响的"扑扑啦啦"的拍水声。”张德衡说。

  2008年5月11日,鸟友们在此观察到白头硬尾鸭数量为10只。2009年,最多一次观察到14只。今年整个春季迁徙来的白头硬尾鸭总共有十几只。

  “湖的东边有一采砂场,湖的西边有一采石场,湖的北面有一开发区,湖的南面也有人类在活动。”马鸣指出,随着乌鲁木齐城市化的进程,“白湖这一宝贵的湿地很可能被吞没掉”。虽然目前尚未产生巨大的破坏,但开发后人类活动的增加,“势必会干扰鸟类的栖息”。

  前不久,袁国映和新疆观鸟会成员去白湖察看,发现湖东侧采砂场停放着作业的铲车,他认为这有可能会挖断水脉,造成湖区补水困难,水位下降等。白湖北侧的工业园区也正在全面建设,园区的排污管道终点是白湖。“一旦工业污水进入湖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彻底的破坏。”他认为,“临湖开发,必将占用湿地缓冲区,未来白湖水质将面临恶化。”

  袁国映等人还发现,一些人在湖区下套捕鸟,在芦苇丛里捡鸟蛋,甚至张网捕猎。

  对此,鸟友们希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方面加大行动力度,论证建设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可考虑在湖边设立保护区的科学实验区,建设观鸟区,以此带动旅游业。

  马鸣则建议,政府还可考虑将此地作为特殊保护地,在此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这样,既保护了湖区环境,又让青少年学习到了保护鸟类的知识。”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