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时代变了 间谍从被崇拜到被唾弃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23日08:04
  最近,一个久违的冲动着实让人们又重温了一下。那就是“间谍”带来的刺激。过去,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大都喜欢以“间谍”为题材。冷战后,“间谍”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最近,以《潜伏》为代表的“间谍”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国际上美国与俄罗斯、美国与伊朗之间的“间谍”事件也来插科打诨。

  相比之下,“余则成”虽然已经远去,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而美国、俄罗斯和伊朗的“间谍”事件虽然发生在眼前,却没给人们多少“深刻”的印象。这种反差的出现,是“间谍”的传统面目正被颠覆使然。

  间谍从被崇拜到被唾弃,因为时代变了

  我国古代著名的《孙子兵法》中“用间”一章对间谍有很精辟的论述。孙子认为,要了解敌情,不能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取得,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获得,这就需要用间谍。从两千多年前孙子的这篇文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间谍出现是非常早的,并与“敌情”密切相连。

  事实上,从冷战开始前溯至古代间谍出现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间谍”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会“沾边儿”。正是因为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间谍才被人们所崇拜,才会不断有新的“血液”注入进来。 间谍史上赫赫有名的当数苏联间谍佐尔格。他曾于二战时在日本从事谍报工作8年,源源不断地向苏联发送重要的战略情报,为苏联最高统帅部制定一系列的重要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苏联卫国战争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佐尔格成了二战后家喻户晓的传奇。

  当然,与受广大人民崇拜的间谍相比,也有反面的例子。川岛芳子就是一例。从间谍这个角度讲,川岛芳子是成功的。虽然不是日本人,她却做了许多日本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她曾被日本的军部赞誉为“可抵一个精锐的装甲师团”,成为日本法西斯分子的偶像。

  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谍战较量更是针尖对麦芒。这种涉及两大集团根本利益的间谍战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因封锁严密,人们只能遐想这种间谍战的激烈。幸好,正当东西方激烈对峙的时候,一部关于间谍的电影《007》满足了人们的渴求。至今,这部电影让人不忘詹姆斯·邦德这个英国“间谍”的形象。

  冷战后,间谍似乎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大有被唾弃之势。从最近的美俄间谍战、美伊间谍战,人们就会看到这一点。之所以出现这种大的反差,其主要原因是:其一,间谍所从事的工作已经不再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利益密切相关;其二,这种间谍收集的情报“随处可见”,已不再新鲜;其三,间谍收集情报的领域从军事向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领域扩展,内容不再具有“刺激性”;其四,间谍使用的“手段”不再惊险,“过程”不再跌宕,很难再吸引人的眼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法律意识的增强,间谍这种传统收集情报的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所不齿。

  现代间谍已从收集军事情报,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扩展

  《孙子兵法》的“用间”一文中提到了五种使用间谍的方式,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具体地讲,“因间”是指利用敌方普通人做间谍;“内间”是指收买敌方的官员为间谍;“反间”是收买或利用敌方的间谍为己所用;“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己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敌方上当后可能将己方间谍处死;“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并能回来送情报。

  历数古今中外各色间谍,其类型都被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定型了。可以说,随便找一个被贴上“间谍”标签的人,都可以塞进孙子定制的间谍“抽屉”中。这些间谍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搜集情报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体现为:为完成某种任务收集某类情报,“孤军”作战,单线联系等。

  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间谍已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任务非常模糊,间谍工作向长期“潜伏”方向发展,收集情报的目标向不同领域扩展,如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为达此目的,间谍们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组建家庭,长期生活。在这次美俄间谍案中,美国抓获的10名俄罗斯间谍中有四对夫妻。他们被捕前生活在美国达10年以上,与美国的普通夫妻没有什么差别。正如俄罗斯间谍被抓后,一名俄间谍的美国邻居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社区里,平日里都很安静,从不招来别人的注意”。 这说明,所谓的间谍已经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社会的一分子。从俄罗斯被抓间谍从事的工作看,他们研究的领域无所不包。这些都突出地显示出,现代间谍已从收集军事情报,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扩展。这种扩展使间谍们不得不长期研究与收集才能得出结论,这就要求间谍不得不长期潜伏。

  二是打入政界,深度隐藏。从被抓获的俄罗斯间谍的社会地位看,他们大多为美国社会的名流或职场的精英。如被抓获的、年过五旬的佩利斯,就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她经常在媒体上发文批评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拉美政策。她的丈夫是一位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学术观点也很激进。可以说,这对夫妻在美国的政治圈具有一定的影响,对美国政治人物颇具一定的影响。这对夫妻的被抓和作为间谍曝光,是人们所想象不到的。平日里,人们可能习以为常地认为,间谍就是窃取军事、安全机密的人。当今,间谍亦不再仅仅局限于干这种“勾当”,也开始从事起寻常人的“事儿”。

  三是间谍手法更大众化。人们都知道,俄罗斯间谍使用的常见手法是“性+技术器材”。冷战期间,苏联向西方派出了大量携带有先进间谍器材的间谍。他们通过色相及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了各种情报,为苏联高层决策提供了依据。

  但冷战后,俄罗斯悄然调整了以往获得情报的手段,开始注重大众化手法的运用,更加重视技术手段。所以,这次美俄间谍案中,俄罗斯间谍使用的获取情报手法并没有什么“绝招儿”。

  发现你,不抓你,掌控你,利用你

  纵观间谍史,古今中外的间谍几乎没有几个不是被发现后即自杀或被抓的,被抓的绝大多数间谍也没有几个能逃过被杀的厄运。这是因为以往的间谍主要从事有关军事安全的情报工作,在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主旋律的时代,间谍的工作对国家安全影响极大、间谍获得的情报极为敏感所致。

  冷战后,全球化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斗争逐渐激烈,谍报活动领域里的博弈也逐渐向这些领域延伸。这次美俄、美伊间谍风波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受到了世人极度的关注。中外各主流媒体都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美俄、美伊在进行政治博弈。

  7月9日,美国和俄罗斯共同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机场跑道上演了惊人的一幕:美国抓获的10名俄罗斯间谍与4名被俄罗斯关押的西方间谍进行了交换。人们还没回过味儿来,美俄两国的间谍风波戛然而止。与此同时,美国与伊朗两国之间就伊朗核科学家沙赫拉姆·阿米里又展开唇枪舌剑,最终以美国遣返阿米里回伊朗而告结束。 可以说,如今的间谍已经成为进行各国间政治博弈的筹码。因此,当今谍报活动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是间谍被掌控。据报道,现今全球的间谍除有不超过10人还没有被发现外,其他间谍都不同程度地被侦知。但是,这些被发现的间谍却没有完全被揭露,说明这些间谍被不同程度地掌控着。在这次美俄间谍案中的间谍,有的已被美国发现达10年之久。

  这些间谍早已被发现为何没被抓呢?其主要原因是时机未到,抓的“价值”还没有最大化。所以,这些间谍才被美国长期掌控。同样,伊朗的沙赫拉姆·阿米里一会儿神秘失踪,一会儿突然出现。这正是间谍被有关方面控制与利用的一个极好例证。

  二是间谍的命运凄惨。当今,间谍的命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运。俄罗斯间谍安娜·查普曼就是一例。通过美俄交换间谍之途径,查普曼回到了俄罗斯。但是,俄罗斯政府却不向查普曼支付任何资金。结果,查普曼落得身无分文、没有经济来源的下场。同时,拥有英国护照的查普曼也被英国政府撤销了其英国公民的资格及护照。结果,查普曼又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可悲境遇。这也是当今间谍命运的一个缩影。(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