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俳句和俳句投稿处。 日本街边专供路人即兴写作俳句的小书房。 唐诗战俳句,都为软实力? 一篇以《日本俳句为何火成了软实力》为题的网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该文最早出自旅日华人蒋丰先生的博客,他在文中写道:日本文化“软实力”中的动漫、音乐、饮食已经在海外拥有广泛的影响。最近,日本一种历经几百年、被称为“俳句”的短诗,在西方世界正迅速风行。首任“欧盟总统”赫尔曼·范龙佩便自称“酷爱日本俳句”,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俳句集。对此,蒋先生感慨道:“我们应该考虑中国的古典诗歌何时能够真正成为中国"软实力"组成部分的问题”。正是这句话,成为争论的焦点。许多网友怒斥:难道,有一千多年传统的唐诗,还比不过几百年的俳句?
和大多数网上争论一样,网友们再次大大偏离了蒋先生原有的议题和语境,滑向无聊的面子之争,从而再无得出正确结论的可能。
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俳句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学习哪些有益的经验?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日本问题学者王锦思,在他看来,“这个话题太敏感,不论说什么,都会挨骂”。
“软实力”是积累的结果 晨报:一般来说,受母语影响,诗歌很难真正走出国门,可为什么日本俳句却能在国际上取得较大影响?
王锦思:俳句走向世界,肯定是积累的结果。过去很多人撰文说现代日本是“经济动物”,这不全面,人家在文化、精神层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晨报:您说的“积累”体现在哪些地方?
王锦思: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来,首先,群众基础比较好,日本从197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学生俳句大会,每次能征集30多万首传统俳句作品。至今日本各大报纸都有俳句专栏,每天都有新作发表,相比之下,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会写规范的传统诗歌呢?第二,传统形式保护得比较好,俳句能不断发展,与“吟道”息息相关,“吟道”和我们所说的朗诵有一定区别,它半唱半念,抑扬顿挫,非常适合传统诗歌艺术,在日本,它和“花道”、“茶道”一样,影响很大,只是我们了解相对较少,十几年前,日本“吟道”艺人曾到中国表演过。相比之下,我们今天朗诵传统诗歌的人,还剩多少?无怪乎有的日本人认为,传统诗艺“日本有,中华早已无传人”。
文化没有排他性 晨报:在网上,很多网友指责蒋先生的文章,认为贬低了唐诗,您怎么看?
王锦思:这种指责没有道理, 文化没有排他性,不要动不动就上升为面子问题。俳句的国际影响力确实在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日本人对我们的唐诗喜爱有加。比如每年元旦都有日本游客到寒山寺来听钟声,此外,日本“吟道”不仅吟咏俳句,也吟咏唐诗,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会写唐诗。对不同文化,应彼此学习,互相尊重。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积极影响,也应看到,日本文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晨报:后者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王锦思: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某些传统我们自己淡忘了,但日本保留下来,后来又传回中国。比如过去书法家建“笔冢”,在唐代曾很流行,后代不多见,到清末,受日本影响,这一习俗又逐渐回归。二是人家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又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西乡隆盛的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它是从中国宋代月性和尚的诗隐括而成,但上世纪初又传回中国,影响很大,毛泽东改了其中两个字,赠给自己的父亲。这说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总是抱着“老子先前阔”的心态。
中国古诗何时能成软实力 晨报:俳句成为日本的软实力,那么,历史更悠久的唐诗,何时能成为我们的软实力呢?
王锦思:文化的建设,关键是要从基础抓起,不能只看暂时的影响,俳句走向世界,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它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以“吟道”为例,在日本有50多万爱好者、800多个流派、500多家协会、3个专门的学院。正是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俳句才有了再生和发展的可能。在今天,要把唐诗推向世界,使之成为我们的软实力,恐怕同样也要付出1-2代人的努力。
晨报:在俳句世界化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呢?
王锦思:首先,要虚心学习别人好的东西,日本俳句的发展,离不开对唐诗等先进文化的借鉴与学习,这是创造的前提。第二,要加强教育和推广工作,这不是建几家“孔子学院”就能解决的。在日本,传统教育从小学生抓起,每年都有全国传统艺术文化节,鼓励孩子们学习能乐、书法、珠算等。第三,是要多和其他文明接触,只有视野拓展了,对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闭门造车,或者什么都和日本比,肯定不行。
本版撰文 陈辉
学者王锦思
传统文化去哪儿了 我们有灿烂的传统文化,但对保护和继承的工作,需要更重视。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受了两次比较大的冲击:一是新文化运动,有些主张比较极端,比如“汉字不亡,中国必亡”,把传统文化当成现代化的阻力,这显然是片面的;二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一阶段的冲击,使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尊重感。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等,经济扭曲了一些人对文化的看法,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今天,面对文化问题,我认为应提倡两个心态:首先是要平和,静下心来向人家学习,不能总拿祖先说事,不能把文化面子化,只务虚荣,忽视了更扎实更基础的工作。其次是要努力,要“知耻而后勇”,经济发展了,文化必须跟进,否则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作家郝晓辉
文化就像萝卜青菜 对于俳句国际化的问题,一些网友的意见失于偏颇。 文化就像萝卜青菜,历史不同、背景不同、语言不同,各有各的喜好,怎能硬性比较?就算唐诗对俳句产生过影响,也不能据此就分出个谁高谁低来。况且,唐诗与俳句的关系,至今学界尚存争议。
文化本应是开放、活泼、包容的,但有些人总是把它与面子、尊严等硬性结合起来,这就走向了“小家子气”,完全违背了文化的初衷。
文化是古人生活智慧的凝结,当外在条件改变了,文化本身也会改变,文化的核心是它的活力,而活力的根本源于自信,如果没有自信,仅仅保留文化的形式,意义有限。关键是要有对美的领悟、对艺术的喜爱,失去了这个根本,只争论唐诗好还是俳句好,又有什么意义呢?传统文化应该继承,但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本身已经丧失了感受力、审美力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那么,形式再好,也只是空架子。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