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中小成本电影:要票房先要不怕寂寞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3日14:22
  趁着世界杯和7月22日《唐山大地震》上映前的暑期档空隙,近20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见缝插针上映,却集体走上“囧途”。虽然数量看似不少,但是面对巨大货架上没有“品牌”的商品,很多观众无从选择。于是,除了《人在囧途》和《决战刹马镇》的票房均以4000多万元的成绩,将中小成本电影的票房装点得“看上去很美”,其余的中小成本电影集体“折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鄢颇执导的《摇摆的婚约》,即使有“被砍案”引发话题,首周票房也不到1000万元。

  这并非是中小成本电影第一次“败走麦城”。去年底的贺岁档,这个一度被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看成是可以“抢钱”的黄金季节,以残酷的票房结果显示,除了少数几部票房成绩尚可外,大多数“抢钱”不成反“烧钱”。的确,中小成本电影耗资不大,但要获得观众认可并创造高票房却不容易。

  这首先可以从观众身上找原因。如今观众盲目迷信大制作、大导演是中小成本电影惨遭“冷遇”的原因之一。但也不能一味抱怨观众不识货,生活在今天这个娱乐化时代,观众媚俗在所难免。

  其次是导演的号召力不够。拍摄中小成本电影的多为新生代导演,他们毕竟初出茅庐,不可能振臂一呼,便吆喝来海量投资,更不可能像几位一线导演那样,拍出垃圾大片撞了墙后,仍有东山再起的本钱。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相比名导演们,在引起观众对其作品的关注和观看欲望上,要打的折扣太多。

  也许有人要说宁浩在《疯狂的石头》创造奇迹前,在观众那里也算名不见经传。的确,导演的名气重要,电影本身的品质更加重要。《夜·店》的导演杨庆,曾在分析中小成本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时说:“我们都太渴望市场成功,这种追求有时大于电影本身在艺术上的成功或者口碑。”对杨庆这句话或许可以如此解读:因为过于急功近利,一些人反倒忘记了电影最根本的要素,即艺术品质。

  我们当然不应排斥商业对电影的重要意义,但品质才是电影的第一生命。对那些已完成“原始名声积累”的导演而言,他们的电影品质往往易被人忽视,反倒是商业运作显得更为惹人眼球。没有人不对卡梅隆的《阿凡达》后期高达1.5亿美元的宣传费用瞠目结舌,但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卡梅隆不仅拥有近似疯狂的“烧钱”能耐,更具备近似天才的创造能力?后期宣传终不过是对他的作品锦上添花的点缀。

  笔者认为,中小成本电影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因素,要么是导演或演员的明星效应,要么是作品本身具备“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良品质和慢热潜能。

  前者的效果当然很明显,案例也俯拾皆是。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凭老谋子这块金字招牌,300万元的投资便成功换得2800万元的骄人成绩。而最近票房不俗的《人在囧途》,虽然故事本身也很好,但很难说完全没靠徐铮和王宝强的名气。《决战刹马镇》更是离不开孙红雷与林志玲这两位当红明星的号召力。

  但客观地来看,明星效应也并非万能钥匙,还记得去年,当一些观众奔着葛优的大名去看《气喘吁吁》时,却被搅得满头雾水,以致葛优最终不得不像个罪人似的站出来向观众解释,还给出个无说服力的苍白理由。由此可见,名导演或明星当然可以成为中小成本电影的噱头,但如果没有品质的硬底子,至多叫座不叫好,轻则引来观众的不满,重则直接砸了招牌。

  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到第二个因素,关于品质的话题上。如何才能保证和坚守电影的艺术品质?在中小成本电影的制作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科恩兄弟。乔尔·科恩的老婆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曾说过:“我们的风格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我们选择了独立制片,甚至以牺牲最后的经济利益来做这一切。”

  个人以为,科恩兄弟的成功至少离不开关键的两点:一是独立性,二是不怕寂寞。因为独立性,他们的创作不会轻易被外在因素影响;因为不怕寂寞,他们能够我行我素,既不必刻意迎合观众的媚俗口味,也不会为一些大片的火爆而心神不宁。

  科恩兄弟头顶的光环确实十分耀眼,但有谁会愿意像他们那样将电影的独立性、艺术性高高置顶?更何况,这样的坚守并非没有代价,至少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忍受不为人注意的寂寞乃至冷嘲热讽,有多少人愿意坚守艺术底线,将这份寂寞视为创作之乐呢? 禾 刀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