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山西三成农田卡脖子旱 农业病虫害暴发(组图)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2010年07月28日07:47
①阳曲县侯村乡,本该开花的葵花已干枯
①阳曲县侯村乡,本该开花的葵花已干枯

②村民拿起葵花苗,一捻即碎
②村民拿起葵花苗,一捻即碎

③葵花地里,刨下20厘米后仍不见湿土
③葵花地里,刨下20厘米后仍不见湿土
④阳泉郊区荫营镇三都村,本该长到半米高的豆苗还没有矿泉水瓶高6、7版摄影:本报记者马立明王晋飞霍雪飞
④阳泉郊区荫营镇三都村,本该长到半米高的豆苗还没有矿泉水瓶高6、7版摄影:本报记者马立明王晋飞霍雪飞

■抗旱◆阳曲县黄寨镇柏井村,打井队正在紧急打井
◆阳曲县黄寨镇柏井村,打井队正在紧急打井

◆柏井村,村民从刚刚打好的井里抽水浇地
◆柏井村,村民从刚刚打好的井里抽水浇地

◆ 怀仁县马辛庄乡,农民用自制水罐拉水浇地
◆ 怀仁县马辛庄乡,农民用自制水罐拉水浇地

    本报7月27日讯(记者 康东海 兰玲)当前山西省已经进入主汛期,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持续50多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今年的主汛期可谓旱声一片。目前全省受旱面积达141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成左右,其中有289万亩重旱。干旱使得75.34万人出现临时性吃水困难,全省多处暴发农业病虫害。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减少3成,全省出现大范围旱情,7月份以来,全省降水量仍然偏少。7月1日到2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49.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27.5毫米,偏少3.6成,其中太原市偏少40毫米,偏少5.6成,阳泉市偏少55.6毫米,偏少7成。6月1日至7月20日降水量偏少一半的县区有31个,处于重旱状态。其中尤以晋北的朔州、大同等地为甚。据其介绍,在我省中、北部,即便是墒情稍好一些的农田里,庄稼也由于严重缺水长成了“小老头”,而不少地方的农作物甚至早已枯死。

  据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科科长杨亮介绍,主汛期出现这样的旱情,在我省并不多见。之所以出现这么反常的旱情,与今年的气候不无关系。今年我省旱情的特点是,在最需要降水的时候滴雨未下。6、7两月正是农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降水量没跟上,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卡脖子旱”。

  旱情的持续也使得各地农作物病虫害高发。草地螟、蝗虫、红蜘蛛等农作物病虫害开始轮番上阵,各地展开灭虫行动。在草地螟重发区朔州和大同等地,防治人员采取灯光诱杀、发动群众中耕除草、组织植保专业防治队围歼等多种措施,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控行动。朔州市应县金城镇东北角村组织3个专业防治队,采取杀虫剂和除草剂混用的办法,对草地螟重发区的路边和地头进行了集中喷杀,控制了草地螟向农田的大面积转移为害。

  目前,全省共有314个植保专业防治队参加了近期的病虫防治,日参与防治的专业队员达到4500余人,动用各种防治器械3400台,日防治进度近10万亩。截至7月25日,全省已防治草地螟85万亩,土蝗153.5万亩,玉米红蜘蛛30万亩。

  持续的旱情,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一场像样的降雨,然而,省气象台预报显示,近期我省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可能性依然很小,第二轮高温天气即将席卷全省。旱情将会进一步发展加重。

  杨亮说,眼下最重要的任务是确保灾区老百姓有水吃,同时利用各种抗旱设施和水源开展抗旱夏浇,抢救仍有希望的作物,尽最大力量将旱灾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截至目前,全省已投入抗旱劳力87.14万人,出动拉运水车辆4800多辆,投入设施4.3万眼处。全省完成夏浇面积670万亩,777万亩次,缓解临时吃水困难群众44.56万人,大畜7.48万头。

  现场 1 阳曲

  河断流水库干八成耕地恐绝收

  在阳曲县侯村乡侯村农民杨润元的记忆里,今年夏天可以说遭遇了当地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旱年。自6月初以来,阳曲县没有一场像样的雨。在过去的50多天里,毒辣辣的太阳,不仅蒸腾掉了这片土地上几乎所有的水分,也蒸发掉了杨润元们一年的收成。

  刨了20厘米还没见湿土

  “玉米、葵花、黄豆都晒死了,今年都白种了,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老杨站在田地里,随手拔起一棵枯萎了的葵花苗,用手一捻,干枯的叶子扑簌簌地落了一地。就在一个月之前旱情刚刚显现出苗头的时候,老杨还把这片葵花地锄了一遍。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葵花苗还是绿色的,而今,大片干枯的黄色成为主色调。

  杨润元用粗糙的双手把地里的干土刨了起来,刨到20多厘米的深处时,板结的硬干土层取代了松软的虚干土,只是依旧没有看到湿土。“你看,土都晒干了,真要命。”杨润元脸上皱得更紧了。

  据阳曲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田海宏介绍,阳曲县41万亩耕地中,有33万亩可能颗粒无收,可以幸免于难的只有3万亩左右的水浇地。这意味着,这个县八成以上的耕地今年将会是零效益,甚至负收益。

  太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初以来太原市已经持续50多天无有效降水。创下自1916年有资料记载以来持续干旱时长之最。

  河里没水抗旱只能靠打井

  走在阳曲县侯村乡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一条条灌溉用的水渠,但很多水渠里并没有水。因为水渠上游的申沟河水库早已干枯。

  据田海宏介绍,阳曲县境内有9条河,但都是季节性河流。由于持续干旱,这些河流都干涸了,建于河流之上的10座水库自然也就无水可蓄。目前缓解旱情的唯一办法只有“向下发展”——打深井取水。目前,全县103眼机电井已经全部开动,日夜浇灌,已经完成灌溉面积达2.8万亩。

  但是,由于阳曲县地处晋中盆地和忻定盆地的脊梁地带,地势相对较高,可以开采地下水的区域并不多。而且井灌覆盖面积十分有限,一口机电井只能保证300亩左右的农田灌溉,打井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个县的干旱。

  相反,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和地表水补给不足,阳曲县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要想开采地下水,必须依靠专业打井队钻探至地下500多米的深度,像黄寨镇这种处在地下水漏斗中央的区域,打井深度已达800米左右。田海宏说,如果地下水长期超采的情况无法改变,将来的阳曲县难免发生水荒。但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灾年,动用地下水抗旱,是为数不多的可行性选择。一方面是干旱带来的焦灼,另一方面是地下水资源的巨大耗费。大旱之年,阳曲县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陷入两难境地。

  本报记者 康东海

  现场 2 阳泉

  庄稼长得矮豆苗只有巴掌高

  降水,比历史同期少了七八成;气温,比历年同期高了两三摄氏度。7月26日,阳泉市农委发布了最新数据:降雨量偏少,持续干旱,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88万余亩,成灾面积65万亩,绝收面积8.8万亩,涉及16个乡镇。

  玉米收成估计至少减一半

  7月27日正午时分,阳泉郊区荫营镇三都村,气温33℃。古稀老人高列梅看着自家地里的玉米等作物,再抬头看看似火的骄阳,无奈地摇摇头,然后颤颤巍巍从家中提出一桶水边浇灌自家地里的玉米,边指给记者看:“这天气也太旱了!你看,本该长到半米高的小豆苗,现在只有巴掌高。往年玉米每亩能收个五六百斤,今年估计连一半都收不下。在村里,我家这还是好地了,山上的地旱得更厉害!”

  记者注意到,老人家地里种有几排玉米,只有正常玉米的三分之二高;种着的一排红萝卜,本该绿色的茎叶,成了枯黄色,全部倾斜、旱死;青绿色的西红柿只有小孩拳头大小。

  记者小心翼翼走进地里,落脚处黄土飞扬。记者用一截树枝刨开黄土,十厘米深都见不着土地有湿润的迹象。

  阳泉郊区农业局种植科郭俊红主任告诉记者,由于降雨量偏少,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长高度不够,拔节受阻。

  7月降水少,突破历史最低值

  阳泉市气象部门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6、7月份入汛以来,阳泉市降水明显偏少,没有出现过大雨级别的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少七八成。5月21日至7月20日,阳泉市降水量明显偏少,其中阳泉市区46毫米,盂县63.1毫米,平定30.4毫米,比历年同期值偏少65%—81.9%。与历史同期降水比较,阳泉6月份的降水量位居第四低,7月份的降水量则突破历史最低值,成为新的历史极小值。同时,阳泉市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2℃—3℃。

  而最新的土壤墒情更是令人担忧:阳泉市10—50厘米的土壤墒情均处于重度干旱情形,出现了严重的阶段性干旱,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7月26日,阳泉市农委发布:受灾作物主要为玉米,还包括谷子、豆类及薯类。其中玉米受灾面积70万亩,成灾面积55万亩,绝收8.4万亩。此次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另据当地气象部门的最新监测资料分析,未来4天仍无明显大范围降水天气,旱情将持续加重。

  阳泉市农业局种植科杨巨全科长表示,旱情发生后,阳泉市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小泉小水等水源进行灌溉;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采取中耕、除草、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植株抗旱能力;同时组织喷施抗旱剂,促进农作物生长。针对绝收地块,农业部门建议农民待旱情缓解后,改种萝卜、芥菜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本报记者 霍雪飞

  现场 3 怀仁

  玉米叶子枯黄“一把火就能点着”

  7月22日以来,怀仁县持续高温,15万亩大秋作物出现旱情,3万余亩旱情严重。记者先后走访了旱情较重的海北头乡、马辛庄乡。

  正抽穗的玉米卷了叶子

  在海北头乡丰火台村,许多农田里玉米的叶子由于干旱,出现了卷叶子的现象。个别地里的玉米个头矮小,根部的叶子已经枯黄,用农民崔德权的话说,“一把火就能点着”。

  崔德权的地就在路边,记者见到他时,虽然太阳正毒,可他仍舍不得停下手里的锄头。“锄了草,省下些水分,或许能保住些收成。”他的地是“旱板地”,水浇不上,只能靠天吃饭。“今年倒春寒,下种就晚了,后来长得还不赖,大伙儿心里都觉得有了盼头,可谁想到,该抽穗、灌浆了,这几天天天高温,叶子都打蔫了,要是再不降温下雨,今年的庄稼又不顶事了。”崔德权瞅着身边的玉米,一脸愁容。

  甜瓜地里随处可见枯死的秧苗

  马辛庄乡是怀仁县自然条件最差的乡镇,大多数耕地是“旱板地”,当地干部戏称“怀仁的西部”。记者在该乡看到的农田几乎大都旱情严重,玉米、高粱个头矮小,叶子卷曲,就连农民精心伺弄的瓜田,也是瓜小秧萎。

  马辛庄村60岁的瓜农王振富是个种瓜的好把式,可是,记者在他的甜瓜田里看到,地膜上甜瓜稀疏,秧蔓萎靡,叶子发黄,枯死的秧苗随处可见。他的儿子开着三轮车,用自制的铁水罐,把自家水井里抽出的水拉到瓜地里。“这几天天天浇水,要不早就全死光了。”王振富说,瓜的抗旱能力差,再旱下去,怕是连成本也收不回来了。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算他和儿子的辛苦,单瓜种、地膜、肥料、营养钵等,每亩瓜已投资了400多元钱,“到现在,10亩瓜才卖了500来块钱。”

  比起王振富来,瓜农王世文还要惨。因为没有使用营养钵,他的瓜秧又细又短又黄,瓜自然又小又少。“现在还没开园呢,怕是没指望了,我不想费上油钱浇瓜了。”王世文说。

  15万亩大秋作物受旱

  据怀仁县农业局田旭东副局长介绍,怀仁县现在出现旱情的大秋作物有15万亩,3万余亩旱情严重。

  自7月22日出现高温天气以来,该县已维修机井160余眼,新修维修防渗渠30余公里,电力部门保证了农业用电。“有机井的农田基本上浇了一遍水,旱情影响还不明显。”记者在怀仁县西边的几个乡镇,看到的农作物确实长势喜人。但田旭东担心的是,天气“高烧不退”,水浇地也会因为供水不足出现旱情,“旱板地”里的玉米“大面积出现玉米红蜘蛛病虫害,那就不好收拾了。”

  本报记者 王晋飞

(责任编辑:news7)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