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未来战场:陆战雄师仍将披坚执锐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7月29日06:31
  阅读提示

  人民装甲兵已经走过60年光辉岁月。甲子回眸,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初弱渐强的沧桑历程,我们这支钢铁劲旅如今已成为基于陆海空三军、具备三栖立体行动能力和实施全域突击的合成主战之师。时代在前行,军事变革在加速,人民装甲兵必须担当历史赋予的重任,勇于突破传统建设模式,构建信息时代发展战略,在探索中前进、在转变中跨越、在创新中发展。

  信息化战争并不必然地使陆军地位下降

  国情军情决定装甲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装甲兵的辉煌岂止在昨天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海湾、科索沃、阿富汗3个所谓“高科技样本战争”的放大作用,人们在重视飞机、导弹、舰艇更高科技优势的同时,开始对陆军的地位产生了轻慢,有关“陆军不久将退出历史舞台”或“坦克无用论”的观点一时流行起来,直至有英国终止坦克和有关系统的研制和生产的报道,更使装甲兵成为“陆军地位下降论”的替身。

  其实,“终结坦克时代”的说法,远非深思熟虑,更非对信息化战争科学研判的正确结论。殊不知,纵狭横窄的英伦岛国,自来即不是装甲兵的真正用武之地。更何况信息化仍在高速发展,信息化战争尚无一个清晰稳定的样本,此时即断言装甲兵无用,是对未来战争缺乏理性客观的思考。

  装甲兵作为一支兵种部队,何以问世不久便迅速跻身于陆军主体,驰骋地面作战几十年甚至主宰陆战场?这得益于其突出的科技集成和优良的作战效能:集陆战兵器新技术于一身、纳攻防于一体、机动与火力兼优、加(改)装灵活等优长。因此,思考装甲兵的建设发展与未来,需要我们客观把握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演变的本质诉求。

  “陆军过时论”与“坦克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一种武器装备是否过时或被取代,不关乎其一时作战效能的大小,关键要看是否有其生存发展的战争土壤。古老的火炮家族一直都在繁衍生息、推陈出新,打的就是“火力主战牌”;而一战中屡立功勋的战列舰,之所以很快被航母和其他新型舰种所取代,输的其实是“以空制海”发展前景。以主战坦克为代表的现代系列装甲武器装备,虽然面对失去“射程”优势、“抗毁”作用下降、机动组织难和“天敌”增多变强等信息化战争所带来的挑战,但拥有火力、机动、防护三大陆战基础的结合及多种组合,则是一个时期任何其他地面武器无法替代的,这才是战争适应力和战场生存力的根本体现。战争中是否使用某一军兵种、如何使用,取决于战争要达成什么目的。海湾战争的目标是把伊军赶出科威特,因此唱主角的是海空军,陆军只起辅助作用;科索沃战争中,空海军的优势力量已足以达成“斩首”、“震慑”之目的;“领土征服型”的伊拉克战争则不能仅靠空中打击,所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一路攻城拔寨,让世人跌破眼镜。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战争的最后胜利离不开占领与控制,就离不开对地面的争夺;只要存在地面争夺,就必须有陆战;只要陆战存在,就离不开作为陆军主体的装甲兵。

  装甲兵承载着陆军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重任

  当代几场局部战争实践证明,信息系统主导作战,机械能和化学能仍是打击、摧毁功能的承载者;世界军事变革实践证明,信息化脱胎于机械化,但决不能脱离机械化,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战场上陆军仍是联合作战主力之一,而作为陆军主体和陆战主力的装甲兵,则仍引领和推动着陆军整体转型与数字化建设。军队机械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机械化装备是信息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平台。信息化程度越高,对机械化装备的要求越高,没有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就无从形成和发挥。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二者高度融合、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以信息技术大幅度提升机械化装备的作战效能,极大提高其侦察、探测、攻击、摧毁的能力;同时以高性能的机械化装备弥补信息系统娇贵脆弱、易受攻击等不足。因此,我们在当今仍然可以说:装甲兵是陆军构成的主体,承载着遏制危机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历史重任;装甲兵是陆军作战的主力,肩负着打赢一体化联合地面作战的使命;装甲兵是陆军转型的主导,引领着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方向。

  强大的陆军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基本军事力量

  我国是地处欧亚大陆东部的陆疆和海疆大国。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海上同多个国家隔海相望。世界军事力量前25位的国家,有8个在我周边。当今世界潜在热点冲突地区,多个在我周边。这种特殊的地缘战略特征,要求陆军必须具有相当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效能。历史上,陆门失守的结果往往就是疆土分裂甚至主权沦丧。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冲突相交织,陆军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及维护国家发展安全的使命依然艰巨。我们需要警惕“吸引眼球”时髦理论的战略短视,更要警惕处心积虑的战略陷阱。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一战略取向要求我军必须建设一支相当规模的强大陆军,以满足不同战略方向、不同对象环境的防御和自卫作战需求。

  “重”不能替代“轻”的作用

  “轮”不能抵挡“履”的优势

  战场需求决定作战力量体系

  装甲兵作战力量建设的“轻重”、“轮履”之争,是当今世界军队发展转型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轻装前进还是重甲出征”,“轮式机动还是履带突击”,此类各言其理、背景复杂的争论,也许仍将持续下去。然而,我们必须把握核心的关注:装甲兵如何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如何以信息化主导机械化,如何让装甲平台在作战网络中发挥重要节点和体系支撑作用等一系列基本的问题。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周边复杂、战场需求及作战任务多样的国家军队来说,装甲兵建设必须符合国情军情,遵循信息化战争本质和规律,按照体系作战要求,依据使命任务,构建科学的力量体系。

  多方向准备,重点弹性部署

  作为装甲兵作战力量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多方向”就是着眼不同战略方向面临的作战任务、作战对象及战场环境等,合理确定作战力量类型和规模,形成有重点的弹性部署。重点部署即是针对重点方向、重点地区进行预有准备的部署,以形成威慑态势,提高反应速度,夺取预设战场主动权。弹性部署,则是针对可能方向、可能任务进行收放自如的灵活反应,依据各类预案,通过多种输送手段和自身战役战术机动能力进行全域机动,以策应多个方向、应对多种局面。装甲兵作战力量部署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任务统筹。首要的是强调保持或增大其弹性,打破战区划分与地域限制,保证作战力量在应对主要战略方向时能有效兼顾其他战略方向,增强全局部署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多类型建设,成规模成体系

  遂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装甲兵必须进行成规模、成体系的多类型部队建设。“多类型”,是指可遂行不同任务、适应不同战场环境、以不同装备为主的各类型部队,如基于遂行地面突击任务的高强度对抗型“重装部队”,基于遂行登陆作战任务的由海向陆型“两栖部队”,基于遂行机动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型“轮式部队”,基于遂行立体投送任务的全域机动型“空降部队”等。成规模,是指按照部队现行体制编制进行合理满编建设,便于集成训练和整体保障,以确保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成体系,是指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握“轻重缓急”,形成“南北有别”、“东西各论”、“水陆并重”、“空地结合”的多类型装甲兵作战力量体系。

  多结构编成,精干灵敏多能

  从结构和功能上保证部队有效完成使命任务,是确定装甲兵多类型部队编成结构的基本依据。所谓多结构编成,一方面是指围绕作战单元灵活编组;另一方面是指围绕作战要素互联互通,把战斗系统、支援系统、保障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融为一体,构建起编组合成化、指挥扁平化、保障一体化、类型多样化的“模块化”结构体系。战时,则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的需要,灵活组建不同规模和不同样式的作战单元,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直面信息化突破传统思维束缚

  着眼多样化推动作战理论创新

  作战思想绝不能落后于时代

  武器装备的发展,虽然可以推动作战理念创新,但作战思想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即使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可能无所作为甚至不堪一击。一战中,英军最早将坦克应用于实战,在堑壕交错的阵地战中“异军突起”,但二战中却由于固守传统阵地战思想,被德军创新发展的“闪击战”一再击溃。世纪交替,信息技术革命使战争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更使人们意识到信息化战争的来临。直面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军装甲兵怎样汲取军事发展史的经验教训,突破传统思维束缚,适应时代变革,实现作战思想理念创新,理清转型发展思路尤为重要。

  由传统的攻势行动到立足遂行多样化任务

  用于主要方向、主要用于机动作战、主要用于攻势行动、使用在有利的地形上等,是装甲兵运用的一些基本作战原则。这一方面出于实战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则因当时装甲兵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而今,成为陆军主体的装甲兵,不仅要立足用于高强度对抗,也要立足于遂行多样化任务;不仅用于主要方向,也要用于次要方向;不仅用于攻势行动,也要用于守势行动;不仅用于机动作战,也要用于阵地战性质的作战行动;不仅用在有利的地形上,也要考虑用在复杂地形上。

  由传统的防守反击到基于威慑和遏制的地域控制

  在“诱敌深入”的大背景下,装甲兵通常纵深配置,用于带有决定意义的防守反击以扭转战局。这一作战思想,一方面是出于当时国家安全环境恶化,国力较弱只能以空间换取时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军队机械化水平低,不能与敌死打硬拼。随着军队机械化程度提高,装甲兵将不再局限于纵深配置,而可能着眼遏制危机,直接配置在第一线,展示前沿存在;不再单纯担任防守反击任务和局限于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而用于远程机动,或拒阻或突击,以尽快达成地域控制甚至控制战局的战略目的。

  由传统的区域防卫到全域机动作战

  受投送与机动能力所限,我军长期采取分区防守部署。而未来装甲兵运用模式必须“三精两长”,即精锐战术兵团、精确远程火力护送、精确聚焦式保障和长途投送、长驱直入。遴选最为精锐的部队,改变传统伴随火力支援,而以远程精确火力护送投入作战,实行精确化按需保障,从而变分区防守为全域机动,以实现作战力量运用的持续性和作战进程的可控性。

  由传统的三位一体到信息融合制胜

  火力、机动与防护,历来是装甲装备作战效能的三要素。未来作战,信息不仅作为第一要素,实现全员信息源和全员信息用户,更是机动、火力与防护三要素的“融合剂”与“倍增器”。插上信息“翅膀”的机动,势将实现战略战役战术上的快速机动、全域机动和多能机动;嵌入信息“耳目”的火力,在多维战场监控与多源信息获取中,更加灵活精准高效;拥有信息“盾牌”的防护,不单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自身防护,更要通过战场上信息流的快速通联先机判断威胁,实现主动防护。

  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提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

  强军之路靠科学发展改革创新

  装甲兵发展与生俱来地充满探索性,尤其需要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思路。当前的“两化并存”决定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不可避免地要同时面对信息化和机械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因此,“建设什么样的装甲兵、怎样建设时代需要的装甲兵”,再次郑重摆到我们面前。只有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牢固确立党的创新理论在装甲兵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注重从政治高度和国家战略全局筹划指导装甲兵建设,才能续写人民装甲兵辉煌新篇章。

  坚持作战需求牵引,提升体系作战能力

  装甲兵作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结合装甲兵作战任务、编制装备特点,大力解决影响体系作战能力的“瓶颈”和“症结”,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带动装甲兵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

  坚持顶层设计牵动,融合“两化”复合发展

  加强装甲兵建设的整体筹划设计,科学制定远中近期发展规划,实现作战力量与装备建设、作战训练、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同时,找准并扩展“两化”建设的“融合点”,利用现有机械化平台和装甲机械化部队建设成果,实现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装甲兵部队的“两化”建设,必须科学论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可以有阶段性失误,但决不能有方向性的偏差。

  坚持质量效益优先,统筹优化装备体系

  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武器装备整体协调和结构优化问题,从强调几种主战武器装备的重要,转变到重视多种功能武器装备的协调配套上来;从强调单类武器装备的高性能,转变到提高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能上来,以建设发展规模适度、性能先进、攻防兼备、战保配套、适应需求的装备体系,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兵建设和遂行任务的需要。

  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推进战法训法创新

  必须以满足装甲兵建设和遂行作战任务需要为标准,实现由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合同战法,向突出信息化知识、高新技术技能、联合战法转变;由具备机械化条件下合同作战指挥能力,向具备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能力转变;由先基础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先低级后高级的“逐级合成”训练模式,向单装抓精准、单元抓合成、要素抓联动、体系抓融合的多“网络集成”训练模式转变。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