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台湾会馆:见证两岸百年风华(特别报道)(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29日06:30
  图为“五人上书”雕塑。

  台湾会馆,从外观上看,古香古色的建筑,是清末民居的样式,也有些岭南建筑的风格。走进去,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却有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台湾特色的建筑元素。单单从建筑风格上,已经看得出京台两地交流与融合的印记。

  走进台湾会馆,图片、影像、资料、雕塑,都在讲述不同时期台湾同胞在北京生活的点滴。虽不见当时川流往来的人群,也无法还原当时的生活景象,可身处其中,百年的时空轮转仿佛瞬间凝缩,于是,台湾与北京,台湾与大陆,两岸密不可分的种种连接便可轻易触碰。

  文脉相连

  7月27日,20多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聚于北京台湾会馆,就会馆的历史沿革、京台地缘文化及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新平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建于1890年前后,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活动的主要场所,原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前门大蒋家胡同127号,即现在的大江胡同114号。

  “台湾会馆的出现,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来自台湾的史学者戚嘉林说。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科举制度移植到台湾,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台湾会馆就是为此而建,当时许多进京赶考的台湾学子都曾落脚此处。

  对此,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王晓波说,陈水扁时代,大搞“文化台独”,就是想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脐带。台湾会馆不正是对“去中国化”的最大答复吗?如果台湾跟大陆没有关系,那么台湾会馆又从何而来?台湾会馆留下的是一个历史见证。

  “台湾会馆的存在,在历史和制度层面上都说明了台湾与大陆是一国一制的”。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进一步说。

  有资料显示,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共有32位台湾籍举人考中进士。

  汪毅夫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给出解读。他说,台湾在设省前后都没有单独举科举,乡试通常每3年一次,这就意味着每3年就有一批台湾文化菁英到福州,到北京,这成为闽台、京台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管道。“台湾会馆是这些文化菁英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两岸文脉相连的历史见证,两岸的渊源割不断。”

  戚嘉林说,据史料记载,道光六年(1826年),清朝官员到台湾宜兰视察一家书院后,发现藏书不够丰富,就下令将福建书院的170余册书籍拨到宜兰,这些书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教科书,全国通用教材。另外,科举考试,清朝对台湾有录取保障名额,录取比例往往高过其他省份。尽管如此,能考上举人、进士还是非常不易。像1883年,到福建参加乡试的有800多举人,最终只有7人中进士,他们堪称台湾人菁英中的菁英。“同样的教材、从台入闽再赴京参加科考的过程,正是当时整个国家教育、官员选拔等文化政治制度一体化的力证。”

  命运相连

  历史也有遗憾。

  台湾会馆北侧伫立着5座铜像,台籍举人汪春源站立持笔,目光坚定刚毅。铜像前的石刻文字记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在北京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等与在京台籍官员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是为“五人上书”。

  台湾会馆建成不久,台湾被日本侵占,台湾学子便再未有机会来到此地。不过,两岸的往来却从未中断。

  来京探亲访友、经商的台胞,仍常居于此。特别是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人纷纷举家渡海到大陆,其中不少人选择了到北京生活。台湾会馆里同样留下了有关他们的点滴印记。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就是那时来到北京的。会馆“在北京的台湾人”展馆里,展示了连横于1914年在北京“晋江邑馆”申请恢复中国籍的原始文件复制本。那时,台湾文化界人士许地山、刘锦堂、洪炎秋、钟理和、林海音等,都有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台湾会馆亦成为台湾文化界在北京的落脚地。

  “当然,台湾会馆的功能其实还更广泛。”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徐博东教授说,“在我看来,一座台湾会馆,意义重大。它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见证;是两岸悲欢离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台湾人民爱国传统的历史见证。”

  何标,北京市台联顾问,对在北京的台胞有细致研究。他说,日据时期,一批台胞到北京定居,学习传统文化热情高涨,这与清末来京求取功名者目的不同。这些人是把台湾前途寄予祖国,希望两岸同胞一道,反抗并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因此,台湾会馆里还记录了两岸的命运相连。”

  命运相连,梦想同筑。1949年以后,在北京生活的台胞仍然为祖国大陆的发展贡献着心力。展馆里对此也有详尽介绍:前台盟中央主席苏子蘅、张克辉,前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现任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曾获“中国女医师杰出贡献奖”的魏丽惠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亲情相连

  台湾会馆,风雨百年。其间,经历两次整修。今年5月,重新开张。

  重张后的台湾会馆把相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纳入,并充分挖掘利用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00多平方米增加到近4000平方米。馆内常设展《中华魂·京台情》,包括台湾会馆的变迁、在北京的台湾人、京台交流新篇章、美丽的宝岛台湾4个单元,展出照片400余幅,实物、史料约110件。

  重张以来,参观者不少。留言簿上,从台湾来的和居住在大陆的台胞留言都有。

  一位在大陆居住了60多年未曾回过台湾的台胞写到:台湾会馆里能感受到两岸浓浓的亲情。回到这儿,就像是回到了家!一位第一次来大陆的台胞说:第一次知道谁是台湾第一位进士,第一次知道百年前台湾人就在北京有个家,共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其实早都烙刻在两岸民众心里。

  北京市台联名誉会长苏民生说,会馆突出的特点就是乡情和亲情,是乡亲联谊的地方。台湾会馆将成为联络台湾同胞、展示两岸文化、服务两岸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王晓波提出,台湾会馆的整修和重张,让人们关注这里的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还是两岸的一个情感纽带,台胞的一个精神会所。除了展览,还可以让更多的台湾艺文和学术团体在这里与大陆民众互动,让百年会馆成为见证和增进两岸互动的新平台。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