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傲多本报通讯员尚晓华何琪
今年仲夏的一天,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偏居成都平原一个小镇上的五七一九工厂考察时,高度评价工厂建设,称赞他们“企业的管理井井有条,企业的技术精益求精,企业的文化昂扬向上”,特别是经他们维修的某新型军用航空发动机使用寿命大幅延长,“1台发挥了1.6台的作用,这是很大的一个贡献”。
五七一九工厂何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如此高的赞誉?当记者走进这个工厂时,顿时受到强烈的震撼:一个仅仅2000多人的普通空军装备修理企业,短短几年间完成63项科研成果,20多项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自主创新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动机修理能力成倍增长,2004年总资产才11个亿,6年后就达到29个亿,资产增长超过263%;同时,还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奖”等数十项国家级殊荣……
五七一九工厂凭借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厂长向巧坦言:独具空军特质、卓越品质、和谐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
“忠诚”———企业文化之魂
五七一九工厂是隶属于空军装备部的装备保障性企业,担负着军用航空发动机修理保障的重任,在工厂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强烈的意识:“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不拿钢枪的战士!”
2004年,是全厂职工至今记忆尤为深刻的一年。这一年,某新型航空发动机维修线刚刚建成,航空兵部队的一批发动机进厂急待维修,各级首长心急如焚,上级机关和部队催修发动机的电话不断打来。如何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快速形成新型发动机批量修理能力?这道难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刚刚上任的女博士厂长向巧和全厂职工面前。
“我们是军队的企业,不能为首长和部队分忧,我们就有愧于军队企业的称号!”一场又一场围绕如何履行使命责任、破解修理难题的大讨论,在厂党委班子和全厂职工中展开。
打破旧有的生产模式和利益格局,进行彻底的生产流程再造,是厂党委拿出的第一个举措。当时,原有的生产模式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和人力,严重影响了修理的质量和进程。全厂上下都意识到需要生产流程变革,但变革应该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一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下转第七版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