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锋
虽然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办证”的各类信息还是遍布大街小巷、地铁公交,并凭借新兴信息手段,“钻”进互联网、手机,全方位渗透到我们的生活。这一方面说明办假证者的“持之以恒”,另一方面也反衬出需求市场的“蒸蒸日上”。
不少人将假证泛滥归因于用人单位的文凭崇拜,这当然有一定道理,然而并非全部。首先,假证范围广泛,假学历、假学位只是其中一部分。其次,作为一种资格能力证明,市场经济是流动性很大的的陌生人社会,学历学位证书毕竟是用人单位初期考察雇员的重要凭证,这一点在短期内恐怕不会改变。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不论对于造假者还是购假者来说,利益攸关是根本:对于造假者来说自不用多言,对于购假者来说,获得相关利益才是投资假证的目的所在。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种假证滋生的社会因素,剔除某些利益获取的不当制度门槛,进而有效惩治造假购假行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度。
具体来说,在通过法治手段加大打击造假购假力度的同时,也要采取不同的配套措施,铲除假证滋生的土壤:对于学历造假,用人单位是不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改变过于重视文凭的选拔机制?是不是可以提高大学生等一些无收入或低收入群体的文化娱乐保障力度?教育部门是不是别动辄就拿学位学历证书作为筹码?与此同时,辅之以日益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相信当假证件换不来真利益、真利益不需要过多证件的时候,造假购假行为或许将慢慢绝迹。
(责任编辑:Newshoo)